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氟虫腈属苯基吡唑类杀虫剂,因其药效好、用药量低而于上世纪90年代后期在中国大范围试验示范并推广应用,对防治菜青虫、蚜虫、小菜蛾等害虫有特效。在自然条件下能够产生4种代谢产物,其中代谢物MB46513、MB46136、MB45950具毒性。因此为了确保氟虫腈的安全使用,防止生态污染,保障人畜安全,研究分析氟虫腈及其3种有毒代谢物的残留十分必要。
本文采用3.5%的锐丹乳油(EC)分别于济南和昆明两地的甘蓝和土壤做田间试验,在建立氟虫腈及其代谢物在甘蓝及土壤中残留分析方法的基础上,比较了济南、昆明两地的甘蓝和土壤中氟虫腈及其代谢物的消解动态和最终残留量,得出氟虫腈的半衰期及甘蓝的安全采收间隔期,为建立和完善农残监督检测体系和标准建设提供依据
本实验采用丙酮和乙酸乙酯提取,中性Al2O3填充柱净化,GC-ECD检测的方法,此方法添加水平为0.001、0.01和0.1mg·kg-1,甘蓝中的平均回收率为90.5~116.3%,变异系数为4.03~8.96%。土壤中的平均回收率为85.6~110.6%,变异系数为3.22~8.64%。氟虫腈及其代谢物的最小检出量为2×10-13g,最低检出浓度为0.001mg·kg-1。
济南、昆明两地的田间试验结果表明:氟虫腈在甘蓝中的降解速率较快,且两地的消解动态趋势基本一致,半衰期也相差不大,且以光解反应为主。而在不同种地区的土壤中,氟虫腈的降解速率存在着差异。济南地区土壤中氟虫腈的降解半衰期为1.60d,短于昆明地区的半衰期(4.96d)。最终残留试验结果得出:济南土壤中氟虫腈代谢物仅有光解产物(MB46513)检出,而昆明地区中则未检出。高低剂量施药分析结果表明:两地推荐剂量2次施药,3天后采收安全;如3次施药,济南地区7天后采收安全,昆明地区3天后采收安全。两地不推荐高剂量施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