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少数民族村寨以其优美的自然风光、独特的民族文化赢得了旅游者的普遍青睐,其旅游发展蓬勃兴起的同时,伴随产生了不可忽视的负面效应,合适的发展模式是保证少数民族村寨旅游持续发展的关键。国内外学者广泛关注民族旅游的发展,但多数进行的是旅游发展影响及对策分析等研究,而探讨其发展模式的成果并不多。本文选取西双版纳傣族园风景区为案例地,按照“理论-实践-理论”的思路,分析发展理念对于少数民族村寨旅游实践的指导作用,探讨适合少数民族村寨的旅游发展模式,再从理论上提出完善该模式的具体对策。全文在结构上分为六章:第一章绪论。在分析研究背景的基础上,阐述论题的理论意义和实际意义,并明确文章写作思路和框架,提出本文的写作方法。第二章少数民族村寨旅游国内外研究进展。回顾国内外学者对于少数民族村寨旅游的理论研究,总结已有成果的研究内容。第三章少数民族村寨旅游发展理念。主要运用对比分析的方法,比较民俗博物馆、生态博物馆、文化生态村三种发展理念的区别,提炼各发展理念的特点,重在发掘其对于少数民族村寨发展旅游的启示作用。第四章西双版纳傣族园旅游发展模式研究。以西双版纳傣族园风景区为例,介绍该案例地旅游发展基本情况,从政策、经济与资源三方面分析其发展旅游的优势条件,从发展理念、发展要素、经营模式三个层面构建民族文化生态旅游的模式框架,提出少数民族村寨旅游中应遵循整体开发战略、以人为本战略、文化制胜战略和科学管理战略。第五章西双版纳傣族园旅游感知分析。通过分析旅游者调查问卷了解旅游者旅游动机,旅游期望与旅游感知的差距,引入旅游社会学中“真实性”与“舞台性”对傣族园的“旅游情形”进行定位;通过分析居民问卷试图了解村寨居民对于发展旅游的总体感知,重点分析其文化感知,调查其对于参与村寨旅游的看法与意愿;通过访谈与实地考察发现,傣族园旅游发展中客观存在交错复杂的矛盾冲突,旅游发展的负面效应也有所显现,作为景区管理者的傣族园有限公司应发挥促进旅游发展与协调内部矛盾的主要职能。针对旅游者、村寨居民、管理者三方感知分析,提出傣族园旅游的发展对策。第六章结论与讨论。在对文章进行总结的基础上,指出论文中存在的不足和值得进一步探讨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