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数民族村寨的旅游发展模式研究

被引量 : 14次 | 上传用户:babygnu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少数民族村寨以其优美的自然风光、独特的民族文化赢得了旅游者的普遍青睐,其旅游发展蓬勃兴起的同时,伴随产生了不可忽视的负面效应,合适的发展模式是保证少数民族村寨旅游持续发展的关键。国内外学者广泛关注民族旅游的发展,但多数进行的是旅游发展影响及对策分析等研究,而探讨其发展模式的成果并不多。本文选取西双版纳傣族园风景区为案例地,按照“理论-实践-理论”的思路,分析发展理念对于少数民族村寨旅游实践的指导作用,探讨适合少数民族村寨的旅游发展模式,再从理论上提出完善该模式的具体对策。全文在结构上分为六章:第一章绪论。在分析研究背景的基础上,阐述论题的理论意义和实际意义,并明确文章写作思路和框架,提出本文的写作方法。第二章少数民族村寨旅游国内外研究进展。回顾国内外学者对于少数民族村寨旅游的理论研究,总结已有成果的研究内容。第三章少数民族村寨旅游发展理念。主要运用对比分析的方法,比较民俗博物馆、生态博物馆、文化生态村三种发展理念的区别,提炼各发展理念的特点,重在发掘其对于少数民族村寨发展旅游的启示作用。第四章西双版纳傣族园旅游发展模式研究。以西双版纳傣族园风景区为例,介绍该案例地旅游发展基本情况,从政策、经济与资源三方面分析其发展旅游的优势条件,从发展理念、发展要素、经营模式三个层面构建民族文化生态旅游的模式框架,提出少数民族村寨旅游中应遵循整体开发战略、以人为本战略、文化制胜战略和科学管理战略。第五章西双版纳傣族园旅游感知分析。通过分析旅游者调查问卷了解旅游者旅游动机,旅游期望与旅游感知的差距,引入旅游社会学中“真实性”与“舞台性”对傣族园的“旅游情形”进行定位;通过分析居民问卷试图了解村寨居民对于发展旅游的总体感知,重点分析其文化感知,调查其对于参与村寨旅游的看法与意愿;通过访谈与实地考察发现,傣族园旅游发展中客观存在交错复杂的矛盾冲突,旅游发展的负面效应也有所显现,作为景区管理者的傣族园有限公司应发挥促进旅游发展与协调内部矛盾的主要职能。针对旅游者、村寨居民、管理者三方感知分析,提出傣族园旅游的发展对策。第六章结论与讨论。在对文章进行总结的基础上,指出论文中存在的不足和值得进一步探讨的问题。
其他文献
马鹿(Cervus elaphus)是我国稀有珍贵野生动物之一,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它以生产名贵药材鹿茸而闻名于世,且产茸量高,近年来马鹿的人工驯养和繁育发展迅速。本试验以我国
民间图案艺术是一个古老而又年轻的艺术种类,这其中的蒙古族图案具有鲜明的艺术特点。在艺术方面,将民族艺术与现代生活有机的结合起来而创造出的东西往往更有审美价值。“图
随着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积极筹建,国际间和区域间农产品贸易自由化日趋明显,市场竞争也同趋激烈。这种形势下,提高我国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就显得非常重
随着人类迈入21世纪,进入知识经济时代,社会越来越重视人的全面发展,不仅要求人们要有竞争能力,也要有合作交流能力,其中核心就是人的主体性的培养。而参与式教学由于强调学
根据媒体的报道近年来在南京高校上体育课、运动会、体能测试、课外锻炼的过程中出现了很多起大学生受伤或者猝死的安全事故,并且在社会很多地区都出现了类似的案例,该案例引
本文采用四因素三水平的正交试验等方法,优选了乳增清片的提取制备工艺,并建立了原料及制剂的质量标准。在制剂的质量标准研究中,采用了薄层鉴别法对方中的功劳木、益母草、连翘
东北地区作为我国主要的粮食生产区域之一,长期以来是我国最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东北黑土区是东北地区粮食生产的主体,保持东北黑土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对于保证东北地区粮食
随着全球环境的变化和经济的发展,农业面临着多种自然致灾因子的威胁,灾害的风险评价与风险管理就引起了政府部门与学术界的高度重视。衡阳市是湖南省重要的农业生产基地,也是湖
在体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是体育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然而多年来,以竞技体育为主的体育教材及活动内容贯穿了体育教学中,课中的活动枯燥,教学方法陈旧,教学手段单
胶州湾是大自然赋予青岛的资源宝库,其丰富的适航资源是青岛经济发展和腾飞的重要依托。伴随着青岛市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环湾经济的迅猛发展,越来越多的人把眼光投向了胶州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