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全球环境的变化和经济的发展,农业面临着多种自然致灾因子的威胁,灾害的风险评价与风险管理就引起了政府部门与学术界的高度重视。衡阳市是湖南省重要的农业生产基地,也是湖南省水旱灾害风险性较大的地区,水旱灾害已严重制约衡阳市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与人民的生活。本文借鉴国内外灾害研究成果,利用长时间序列的历史灾害资料、统计数据与相关地图,运用模糊数学、数理模型以及GIS技术,对衡阳市农业水旱灾害综合风险进行深入系统的分析,并提出农业水旱灾害风险管理体系,为衡阳市农业防洪抗旱提供理论基础,对我国南方湿润地区的防洪抗旱起一定的促进作用。文章从系统的角度,指出农业水旱灾害风险分析的内容包括干旱与洪涝危险性分析、农业水旱灾害脆弱性评价以及农业水旱灾情损失评估三个方面的内容;基于农业水旱灾害风险分析的内容,界定农业水旱灾害风险管理的内容涉及到干旱与洪涝危险性管理、农业水旱灾害脆弱性管理以及农业暴露性管理,为此农业水旱灾害风险体系的构成由三个体系构成:抑制干旱与洪涝危险性对策、降低农业灾害脆弱性措施以及转让农业灾情手段等。利用历史灾害资料统计得出:衡阳市农业干旱危险性高于农业洪涝危险性;农业洪涝常发生在春夏季节,农业干旱多出现在夏秋季节;农业干旱危险性表现为北部大于南部;农业洪涝危险性呈现出北部和湘江河谷危险性大,东部山地和中部丘陵地带危险性相对较小。农业大旱大致为十年四遇,农业大涝约十年三遇。对衡阳市农业水灾脆弱性进行模糊评价的结果为:衡阳市8个评价单元中有5个属于Ⅰ级(高度脆弱性);2个属于Ⅱ级(中度脆弱性);1个属于Ⅲ级(较低度脆弱性);没有Ⅳ级。衡阳市农业旱灾脆弱性定量评价结果显示:衡南县的农业旱灾脆弱性最大,高达0.57,常宁最小,仅0.39。大体上呈现中部的脆弱度高于东西两侧的脆弱度。农业水旱灾情风险评估结果显示:农业旱灾风险度以衡南县最大,常宁市最小,农业水灾风险度以衡山县最大,衡南县最小,农业水旱灾情风险大致是北部风险度高于南部风险度。通过选取2003年大旱灾与2006年7月耒阳市特大山洪灾害为案例,探讨了衡阳市巨灾的形成机制,结果表明巨灾的产生既是灾害链的复合放大作用,又存在承灾体脆弱性的响应效应,是两种效应的叠加造成灾情的巨大。文章最后以可持续发展理论为指导,依据风险评价结果,构建了衡阳市农业水旱灾害风险管理的三大体系。本文的创新点在于借助GIS、GPS等现代技术,从南方湿润地区选取衡阳市作为研究区域来探讨农业旱灾风险评价方法与风险管理体系。从灾害链的复合放大效应与农户响应行为入手,探讨巨灾风险性的成因,有助于灾害理论的综合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