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大黄鱼(Larimichthys crocea)虹彩病毒病是当前危害大黄鱼养殖业最为严重的几种病害之一,多流行于夏季高温季节,一般幼龄鱼多发,死亡率最高可达50%以上,该病目前尚无有效的针对性治疗方法。近年在大黄鱼生产实际中,饥饿疗法常被运用于大黄鱼感染虹彩病毒病的治疗,本实验通过模拟临床中大黄鱼虹彩病毒病饥饿疗法试验,建立大黄鱼人工感染虹彩病毒群体,分别连续饥饿和投喂一周,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在分子水平上开展了不同组织中病毒载量以及相关免疫因子表达情况的研究,同时对免疫酶、抗氧化酶等指标进行测定分析,研究结果如下:(1)根据OIE水生动物诊断手册推荐的基因序列,成功构建虹彩病毒SYBR GreenⅠ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其最低检出限为10~2 copies/ng DNA,质粒标准曲线的相关系数为99.82%,运用该方法对自然发病大黄鱼体内病毒载量进行检测,其主要免疫器官脾脏、头肾和肝脏中病毒载量分别为8.90×10~4copies/ng DNA、1.86×10~4copies/ng DNA和1.32×10~4copies/ng DNA。(2)通过腹腔注射虹彩病毒悬液感染健康大黄鱼,攻毒5d后经虹彩病毒的PCR检测可扩增出虹彩病毒的特异性条带(攻毒10日后PCR阳性检出率100%),组织病理学观察到虹彩病毒感染的特征性病理变化-肿大细胞和典型病毒粒子,说明已成功获得了大黄鱼人工感染虹彩病毒群体。(3)对人工感染虹彩病毒大黄鱼分别连续饥饿和投喂一个星期,统计死亡率结果显示,实施饥饿的感染组死亡率比正常投喂的感染组低14.3%。饥饿组肝脏、脾脏、头肾组织病毒载量在饥饿24h后均显著高于投喂组,但饥饿48h后,饥饿组所有组织中病毒载量均下降至最小值且显著低于投喂组,随后两组体内病毒载量总体均呈逐步上升的趋势,但饥饿组头肾、脾脏、肝脏中的病毒载量均维持在低于正常投喂组的水平。(4)饥饿和投喂组脾脏和头肾中IFNc、Mx、IgM相较于对照组(C、D组)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表达上调,且总体上呈现出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其中饥饿组头肾、脾脏中IFNc的表达上升幅度更高,表现出更强的免疫应激;头肾中的Mx表达也显著高于投喂组,但在脾脏中则随时间推移出现了一定波动,表现在第2d时投喂组脾脏中Mx的表达水平明显高于饥饿组,其余时间点上,脾脏Mx的表达水平均表现为不低于投喂组,提示饥饿有助于提升机体抗病毒因子的表达水平;两个处理组中IgM表达则出现了不规律变动,表现为处理后第1d时,饥饿组头肾、脾脏中IgM表达水平显著高于投喂组,而在第2-3d时出现了逆转,投喂组的IgM高过饥饿组,并且维持这种趋势。(5)饥饿对人工感染大黄鱼肝脏、肠和鳃的SOD活力没有明显影响,但饥饿组肝脏、肠和鳃CAT活力均在第7天高于投喂组,且肝脏呈显著性差异;饥饿和投喂组肝脏和鳃的ACP、AKP活力随着时间变化均呈逐渐下降的变化趋势,其中饥饿组在饥饿24h达到最大值,且都显著高于投喂组;饥饿对肠道ACP、AKP活力没有明显影响。上述结果表明本实验中人工感染大黄鱼实施饥饿一段时间后,体内病毒载量出现了短暂地降低,同时鱼体的免疫力和抗病能力也在短期内(1-2d)有所增强,试验结果初步显示饥饿有助于延缓大黄鱼体内虹彩病毒的增殖及免疫力增强,但在实验条件下并不显著,与养殖生产中饥饿疗法的实际应用效果存在一定差异,需要后期开展更多的试验来进一步明确饥饿治疗对大黄鱼虹彩病毒病的作用及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