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药物性肝损伤(drug-induced liver injury,DILI)是指药物在治疗过程中由于药物或其代谢产物引起的肝细胞毒性损害或肝脏对药物及其代谢产物的过敏反应所致的疾病,也称作药物性肝炎。随着人口老龄化、新药的大量研发及联合用药的增多,药物性肝损伤已成为临床上常见的肝脏疾病之一。该病不仅可以发生在无肝脏疾病的患者中,亦可发生在有肝脏疾病或其他疾病的患者中。然而,导致药物性肝损伤的药物种类繁多,且该病临床症状及实验室检查均无特异性,目前亦无有效的诊断标准,所以该病在临床上存在大量的误诊及漏诊,特别是在合并慢性肝病或其他慢性疾病的患者中。虽然该病的预后多数较好,但也有发生肝功能衰竭,甚至导致死亡的病例。因此,总结和研究药物性肝损伤的临床特点及影响因素对指导临床用药,减少药物性肝损伤的发生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据统计,目前引起药物性肝损伤的药物约有1100余种,几乎涉及目前研发的每一类药物,我国近年来导致药物性肝损伤的常见药物为中药、抗结核药及抗肿瘤药。一般认为,可预测性药物性肝损伤有明显的剂量依赖关系,而非可预测性药物性肝损伤一般无剂量相关性;药物性肝损伤一般发生在用药5~90天内,但有研究证实,长疗程用药可引起慢性肝损伤甚至肝硬化;另外,目前普遍认为女性、老年人、合并慢性疾病的患者更容易发生药物性肝损伤。药物性肝损伤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及病理改变均无特异性,与病毒性肝炎及自身免疫性肝病等相似,单纯靠临床特点不能明确药物性肝损伤的诊断。目前,临床上对药物性肝损伤的诊断多采用排除法和评分法。较常用的评分法为RUCAM方案和Maria标准。该两种标准均可很好的诊断药物性肝损伤,但确诊相对滞后,进一步改良评分项目或诊断标准能更早的提示药物性肝损伤的发生。药物性肝损伤的预后多数较好,但也有少数病人发生肝功能衰竭及死亡。及时停用肝损伤药物是治疗该病的关键;另外适当的保肝、对症、支持治疗能有效的减少肝功能衰竭及死亡的发生。年龄、临床分型及合并疾病等因素与患者预后有明确的相关性,起病时凝血常规及肝功能等峰值能很好的预测患者预后,对上述影响药物性肝损伤预后因素进行评估,适当采取积极治疗及预防措施可有效的避免急性肝功能衰竭及死亡的发生。本实验选取2009年1月~2011年12月在我科住院的394例药物性肝损伤患者为研究对象,进一步探讨药物性肝损伤的病因、临床特点、诊断及预后影响因素等,为临床诊断及治疗提供参考。本研究的结果表明:引起药物性肝损伤的最常见药物为中药,其次为多种类用药和抗结核类药;药物性肝损伤的男女发病比例为1:1.3,女性略高于男性;药物性肝损伤患者用药至发病的中位时间为30天左右,但各种类药物之间的用药至发病中位时间存在差异;药物性肝损伤的高发年龄段为41-~50岁与51~60岁;目前国际上通用的RUCAM方案、Maria标准均可很好的指导临床诊断,适当降低诊断标准,可更早发现及诊断药物性肝损伤;药物性肝损伤的预后较好,药物种类、性别对其预后的影响均无明显的差异,而年龄、临床分型及合并疾病对预后的影响有差异;起病时凝血常规中的PT、PTA,肝功中ALP、GGT、白蛋白、TBIL、总胆汁酸及胆碱酯酶等因素能很好的预测患者的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