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隐喻不仅出现在语言符号中,也存在于图像、颜色、声音、手势,甚至触觉和嗅觉中。20世纪90年代末,以Forceville为代表的一批学者将隐喻研究从单纯依赖语言符号的纯语言学领域拓展到跨学科的多模态研究领域。多模态隐喻和以语言为单一模态的隐喻都发生于人类认知中存在的概念隐喻体系,只是在表达方式上不同。基于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Martin和White(2005)将语篇中出现的评价性资源进行系统性的分类,提出了评价理论。冯德正和亓玉杰(2014)将认知心理学中的认知评价理论和语言评价理论中的态度系统相结合,提出基于认知评价理论的态度意义多模态构建框架。早期关于隐喻的研究多局限于概念隐喻在单一模态,即语言层面上的研究,随着多模态交互和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近年来关于多模态隐喻的研究赢得越来越多学者的关注。同时,纵观近二十年国内外的评价研究,绝大部分关注的是语言语篇,对多模态语篇中评价意义的探讨寥寥无几。然而在图像电影等多模态语篇中,声音、特征、表情、手势等都是构建评价意义的重要资源。因此将评价理论研究拓展到多模态语篇也同样受到广大学者的密切关注。本文选取电影语篇《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为研究语料,在认知语言学、语言和认知评价理论背景之下,依据Forceville和E.Urios-Aparisi的多模态隐喻理论,以O’Halloran(2004)电影语篇多模态话语分析系统为工具,尝试提出合适的多模态分析框架,并对电影语篇《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多模态隐喻及其态度意义表达进行研究。重点探讨不同模态隐喻的体现形式,多模态隐喻所表达的态度意义,继而探讨不同模态之间的关系,各种模态是如何相互协同,共同通过隐喻及态度意义的表达来完成主题意义的表达。通过对电影《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中以图像、声音和语言模态为主导的多模态隐喻及其态度意义表达的研究,得出研究结论如下:第一,多模态隐喻的识解是由源域和目标域中多种模态协作和映射共同作用产生的。通过对影片中四十个多模态隐喻的解构分析,图像、文字与声音模态为多模态隐喻主要的呈现模态。其中,以PL→PLS映射类型为代表的多模态隐喻所占比例最大。不存在单独由声音与语言模态构成的隐喻。第二,在影片多模态隐喻的表征过程中,部分多模态隐喻表现出动态特征,起始状态与结束状态不同;部分多模态隐喻中始源域的呈现要先于目标域。图像模态为各个域中实现信息的最基本模态,声音模态是目标域中激发潜在意义的重要模态。第三,多模态隐喻及其态度意义在情节描写、形象塑造和主题表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除了言语文字外,图像位置、人物面部表情、拍摄角度、背景音乐等声音和图像模态均可构成态度意义表达的诱发条件,从而产生态度意义。本研究一定程度上验证了语言与认知评价理论在多模态研究中的适用性并揭示了多模态隐喻概念意义、情感效果及其评价意义的动态生成过程,为验证电影语篇不同模态间隐喻意义协同构建的可行性和可操作性提供了强有力的论证。将语言和认知评价理论下的态度意义视角引入对多模态隐喻的分析,一定程度上验证了其对于多模态研究依然具有适用性。同时,从语言学角度深入理解电影语篇多模态隐喻的意义建构,可以提高人们多模态话语的识读能力,帮助人们使用多种模态达到交际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