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榆林卫到榆林府——明代卫所制度在清代变革的个案研究

来源 :陕西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w41020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前学界对于明清榆林地方史的研究往往侧重于该地区区域开发、环境变迁的研究。另外,作为“九边”重镇之一的榆林镇,其城墙城堡、军队管理、供饷体制的研究也颇受重视。笔者以为,对以榆林卫为中心的,榆林地区军事管理体制的建立及其在清代向州县行政管理体制的转变问题是明清榆林地方史研究中的一个重要问题。 本文以榆林卫为中心,对榆林地区明清地方管理体制由军事向行政转变的问题进行了讨论。具体来说,笔者分两个部分展开论述: 在第一部分,笔者从榆林卫的设立过程,榆林卫的城堡、屯田管理等方面展开论述,进而分析了榆林卫的特殊性质。榆林卫的设立是榆林地区军事力量加强的结果,该卫的军事防御设施以城堡为主体,这些城堡不仅是军事防御设施,同时也构成了军民社会生产的组织单位。榆林卫在军事防御上受镇守、巡抚的节制,但在管理上又隶于陕西都司,具有双重性质。它设于明代中期,跟明初所设立的卫所相比,在屯田以及军民管理等方面又具有与之不同的特征。 在第二部分,讨论了清代顺治、康熙年间榆林卫的改革和雍正年问裁榆林卫改榆林府的过程。进入清代以后,榆林卫所管辖的榆林地区在地方管理方面的州县行政化加速。清代榆林卫不能仅仅被看作是一个屯征机构,它实质上代表着一个完整的地理单位。这个地理单位在明代强调它的军事意义,到了清代则更强调它在地方管理中的行政意义。清代榆林地区向州县行政管理转化经历了顺治、康熙、雍正三朝,尤其是雍正时期,榆林地区州县化管理的进程大大加速,雍正二年裁榆林卫以后,地方管理的行政性特征显著加强,这种趋势发展的结果促进了雍正八年榆林府的设立。 明初榆林地区的军事(以卫所为主要形式)和行政(以府州县为主要形式)设施都不甚完善,但随着明蒙力量对比的消长和关系的变化,明廷在该地区加强了军事设施的建置,形成以榆林卫各个城堡为主体的地方防御力量。这些城堡不仅是军事防御设施,也是一种地方管辖单位,是整个榆林卫的军事地理意义的基础和体现。榆林卫的地理意义正是榆林地区的地方管理得以向州县转化的基础,在经历了顺治、康熙年间的改革以后,雍正年间的行政化进程大为加速。从榆林卫的裁革到榆林府的设立,正是雍正年间全国大部分地区完成的并卫所入州县,改卫所为府、州、县地方管理体制变革的一部分,对于研究地方军事管理体制向行政管理体制的转变问题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其他文献
清准议和后,清朝统治者出于政治、军事的需要,决定在归化城附近筑城屯兵。绥远新城修建时间、过程,史料不足,众说纷纭。本文以大量档案奏折史料,考出绥远新城是经雍正、乾隆
本文约3万5千字,分四部分对齐法家的思想进行了探讨和研究。第一部分讨论了齐法家的界定、特征和流变。第二部分主要探讨了它与秦晋法家的关系。第三部分讨论了它与稷下其他
刘鸿生是民国时期江浙企业家中由买办商人转变为民族企业家的典型代表。在抗战之前、抗战时期、抗战胜利以后三个阶段,刘鸿生与国民政府的关系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在抗战前十年
苏洵身处北宋仁宗时期,国家积贫积弱之格局业已形成。天下士人皆著书立说,以表其忧国忧民之心,苏洵也是这诸多士人之一。针对北宋社会积贫积弱的情况,苏洵从哲学层面思考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