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许多发展中国家的经验表明,高速公路建设在加速当地经济发展的同时,如果没有有效的预防和干预,也将加速疾病、尤其是性病艾滋病向周边社区和地区的传播。本研究以云南省内在建的保龙高速公路为例,对在此公路上实施的艾滋病预防项目(即“保龙安康行动项目”)进行督导,分析该项目及对照地区中目标人群艾滋病相关知识、态度和行为的改变情况,评估项目的干预效果。本研究应用了联合国艾滋病规划暑提出的“第二代HIV/AIDS监测”,即行为监测(Behavioural Surveillance Survey,简称BSS)的标准方法。该方法不仅注重知识、态度和行为变化的幅度,以及流行病学和统计学的显著性检验,而且注重变化趋势。为了能科学合理地评估保龙高速公路预防艾滋病项目的效应及作用,本研究采用类试验研究设计,并依据社会分层理论,把此次调查的筑路工地人员分解为各亚人群,包括工地建筑项目部管理人员、包工头、技术工人、非技术工人以及司机。本研究对保龙筑路工地各亚人群进行了两次大规模的横断面调查,作为基线和终线,同时在对照组腾密公路也应用了行为监测的标准方法,对目标人群进行了两次横断面的调查,使用的调查方法和调查工具与干预组完全相同。调查分别于2005年8月和2006年8月在保龙高速公路和腾密公路沿线进行。研究主要发现:(1)筑路工地及周边社区对性病艾滋病预防控制有很高需求;(2)筑路工地各亚人群在性病艾滋病应对方面的脆弱性存在明显差异;(3)保龙安康行动项目在传播艾滋病知识和减少危险行为方面发挥了明确的积极作用;(4)提高干预的覆盖面和可及性对降低目标人群艾滋病的脆弱性至关重要。本研究建议扩大性病艾滋病预防项目的干预力度,针对不同的人群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加强关键知识的宣传和教育,降低目标人群性病艾滋病的高危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