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类风湿性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 RA)主要是以关节滑膜炎为特征的慢性自身免疫性疾病。随着医学技术的发展,对RA在发病机制及病理变化研究等方面取得了明显进展,但由于其发病机制仍然不清楚,所以在药物的研究和使用多以针对其不同的病理机制及具体的病情特征进行联合用药,治疗目的在于减轻疼痛或控制炎症,缓解症状,保持受累关节的功能,防止关节畸形,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由于RA的致残率高,因此防止关节骨侵蚀在RA治疗中尤显得非常重要。 由于RA的病因未明,病理机制复杂,涉及人全身的免疫系统,由多个细胞群及多种细胞因子参与病情的变化,而目前对抗RA药物的研究,随着生物医学的发展深入至各个层面,治疗RA的生物制剂亦开始推向市场,如肿瘤坏死因子(TNF)阻滞剂和白细胞介素-1受体拮抗剂(IL-1Ra)等,此外基因治疗的研究亦出现一些令人振奋的成果,但总的来说只是小范围、阶段性的成果。但本人认为对于一个病因复杂,个体的发病机制也不尽相同的疾病,单基点的治疗方法的研究对于指导药物的临床运用方面来说是有限制的。因此,在目前临床西药的治疗方法往往是多方面的联合用药,通过抑制整体免疫功能来阻止病情的发展,但由于毒副作用较大,患者常难于坚持全疗程治疗。并且因为个体间体质性差异而导致自身免疫功能的作用情况亦不近相同,故相同的治疗方案相对不同个体来说其治疗效果亦有明显差异。从现代医学角度出发,RA基本病理变化为滑膜炎,关节滑膜异常增生,新生血管形成及血管翳产生在早期RA的病理变化中尤为活跃,新生血管产生提供氧和营养物质给高度增生的滑膜组织,促使滑膜细胞肿瘤样增殖,并为炎症细胞进入骨组织结构中提供途径,新生血管还与增殖的滑膜细胞形成血管翳-软骨结合和血管翳骨结合,对关节软骨、软骨下骨组织、韧带、肌键等组织进行侵蚀,引起关节软骨、骨和关节囊破坏,最终关节畸形和功能丧失。因此RA研究的重点和难点就在于探讨揭示RA发生骨质侵蚀的发生机制,研制阻止骨侵蚀进展的药物。 导师陈纪藩教授凭其多年的治疗RA临床经验及坚实的中医药基础,对RA的治疗有明确的治疗思路和见解。其基于中医经典《金匮要略》的治疗方法和方药,结合临床实践,并紧密联系现代医学在抗RA方面的基础研究和临床治疗发展方向,提出中药在治疗RA的研究中不应仅拘泥于单纯的辩证论治,应在此基础上寻求对RA主要及共通症结即“筋伤骨损”的防治方法,这是导致RA患者的关节疼痛及关节活动障碍的关键,并运用现代医学技术直观反应药物在此方面的作用以及评定药物的疗效,促使其在临床的广泛运用。这种研究思路依据中医理论中“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异病同治”的治疗准则进行。导师在多年的临床诊治过程中,收集和观察治疗方案,发现通痹灵合剂对于“筋伤骨损”之症有明显的改善作用。南蛇藤性味苦、涩、温,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