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Functional Equivalence Perspective on the Cultural Meanings of“Moon”as Translated in Tang Poetry

来源 :北京语言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ostwing5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唐诗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在过去的两个世纪里,中外译家呕心沥血致力于中国古典诗歌的译介工作,成就非凡。他们用心血凝结成卷帙浩繁的作品,并且适时地提出许多具有指导意义的理论。他们的作品对翻译研究意义重大,然而这些作品在文化信息传递方面,也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他们的理论对于解决技术问题颇有助益,但是如果用于译本评价却稍嫌不足。作者采用尤金·奈达博士的功能对等理论,并且以读者反应为论据,分析翻译作品,评价其在文化信息传递方面的充分性,并提出适当的翻译方法。 本文以唐诗中含义丰富的文化词“月亮”为对象,首先对其在英汉两种语言中的联想意义进行了宏观分析和总结,并且分别设计了英汉两种调查问卷收集读者反应,进一步对其进行微观分析。结果显示,英汉读者都倾向于接受与其物理特征相关的联想意义,但是对与传统文化相关的联想意义却持不同态度。 文化词“月亮”的联想意义,在英汉两种文化之间存在着惊人的差异,导致了诸如:部分对应、文化陷阱、文化缺省等问题。“月亮”的联想意义在两种文化中的部分对应,会导致译作出现表面充分但不能传递原语文化意义的情况,因此译者必须始终注意如何去传递原语中的文化信息,努力补偿译文中文化信息的缺损。译者可以采用文内补偿:在译文内添加包含原语文化信息的表达方式,同时还需要特别注意选词。文化陷阱会导致严重的误译,因此译者应增强对原语文化的感知,避免望文生义或根据母语文化主观臆造。文化缺省会给读者理解译文带来困难。翻译界普遍采用文内或文外补偿等方式为读者提供原语文化背景,帮助其理解译文。文中提及的各种补偿方法有助于读者理解中国人的文化取向,促进中西文化交流。 诗体影响到读者对译文的接受程度。散文体与日常口语相似,不同于诗歌,缺少韵律和乐感。适合用于报纸、杂志、小说、影视剧等,但不适合用来译诗。自由体,本质上是一种近代诗体,或入韵或不入韵,不受传统诗歌韵律的约束。其最大优点在于语义表达自然,但是若不入韵且诗句长短不一,将会影响到唐诗形式美和音韵美的传递。韵体诗,由于押韵、语言凝练并且句长相似,有助于反应原作的形式美和音韵美,而被广泛用来翻译唐诗。 文章以唐诗中含义丰富的文化词“月亮”为对象,具体分析了其联想意义在目的语中的再现程度。作者对如何更好地反映原语文化信息提出了具体的建议,希望有助于中国古典诗歌的英译工作。
其他文献
期刊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