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态关键残基互作网络算法及应用

来源 :上海交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urplepla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蛋白质的功能是由它们的三维结构的构象决定的,蛋白质可以对外界环境的各种变化作出响应,通过改变自身的构象来切换自己的功能角色。特别是作为受体的蛋白质,在结合配体(小分子或短肽)之后,构象会发生相应的变化,最后使蛋白达到特定的状态,如结合激动剂或拮抗剂后,构象变化并使蛋白受体激活或失活,而构象变化并不是在所有区域发生的。追踪这些区域发生的变化以及探索构象变化的分子机制并对构象变化与残基间的互作网络方面的联系进行解释和说明是非常重要的生物学课题。蛋白质作为柔性分子可以经受复杂的构象变化,除了来自于内部氨基酸残基之间的相互作用外,还有一部分来自于其它蛋白质或者配体分子间的相互作用。而构象变化可能是由主链中的一些残基发生了翻转(改变了方向)或者是侧链的二面角发生了变化引发的,而后者的变化会引起蛋白质局部构象变化并向周围扩展而形成大规模的结构变化。追踪和鉴别这些引起蛋白构象变化的关键残基对我们理解和研究蛋白质的结构变化与其生物学功能之间的联系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为了揭示蛋白构象变化的分子机制,我们需要找到和发现那些对蛋白质构象变化的发生起主要作用的关键残基以及驱使这些关键残基变化的驱动力。很多基于计算机模拟的计算方法如分子动力学模拟和蒙特卡罗模拟,以及相应的分析方法如简正模式分析、弹性网络分析,在近十年来被开发出来用以研究蛋白质的构象变化,还有一些方法用以发现引起构象变化的关键氨基酸的残基,如二面角动态分析(Torsion angle dynamics),Bee算法(Bee Algorithm)、残基互作网络分析(Residues interaction network)以及动态相关性网络分析(Dynamic cross-correlation network)等。上述方法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通过相互作用构建全残基的网络模型,再利用相关网络指标或参数来发现重要残基;另一种是通过二面角数据的拉式构象图对比来发现差异氨基酸。但前者是通过残基的网络属性来推断结构属性,并不能直接反映蛋白的构象变化,亦不能反映残基的构象是否变化,更不能解释蛋白构象变化的分子机制;在应用层面上则需要计算每一对残基间的距离并耗费大量的机时,而且计算结果并不能准确地用以鉴定对构象变化起主要作用的关键残基;而后者的比对方法只停留在图像的比对上,不能精确进行量化。因此,我们开发了动态关键残基互作网络-Dynamic Important Residues Network(DIRN)用以识别引起构象变化的关键残基,它以结构数据作为比对对象,包括二级结构(DSSP)、二面角(Dihedral torsion,用Dih表示)、三联氨基酸夹角(Angles of three consecutive amino acids,用T-ang表示)、各侧链二面角(第一至第四侧链二面角,分别用Chi1、Chi2、Chi3、Chi4表示)、欧米伽张力角(用Omega表示)、各NMR数据(包括Cα-NH之间J耦合常数,Cβ-NH之间J耦合常数和alpha HNH之间J耦合常数,分别用Jnhc、Jnhb和Jnha表示)。首先通过对不同的体系轨迹间的结构数据进行比对来发现结构发生明显变化(如翻转、侧链变动)的氨基酸残基(称为关键残基),再对这些关键残基构成的互作网络进行分析,研究残基间互作关系的变化,以找到引起残基构象变化的驱动力,从而对蛋白受体构象变化的分子机制以及信息传递途径进行研究和阐述。为了验证DIRN方法的准确性及可靠性,本文使用丙酮酸激酶PKM2以及G蛋白偶联受体家族的毒蕈碱乙酰胆碱受体M2和阿片受体κ进行验证,结果显示DIRN方法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同时具有可靠性和鲁棒性,可以作为蛋白质关键残基的预测方法。
其他文献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BMSCs)在机体内具有潜在的多方向分化能力,可作为种子细胞参与生物体的组织构建与再生,然而怎样调控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特定的功能细胞分化仍然存在许多不确定因素,只有充分阐明间骨髓充质干细胞诱导分化明确的分子调节机制,才能对其的诱导分化方向进行特定性地干预。研究表明转录调节因子是现阶段传统的调控手段,其中表观遗传
目的和意义:纳米药物载体在应用过程中最终都要进入血液,补体系统是纳米颗粒接触的重要防线,并将始终参与免疫应答的每一步,且由于血液中存在多种免疫细胞,纳米颗粒很可能通过影响补体系统而导致一系列的免疫学应答,这也提示研究纳米颗粒-补体-免疫细胞相互关系的必要性。目前,纳米颗粒通过激活补体介导的免疫学效应等科学问题仍然不清楚。本课题通过对常用的三种无机纳米药物载体进行毒理学的筛选,选择羟基磷灰石纳米颗粒
近年来,随着无线通信技术的飞速发展,无线通信大业务量、高速率和高频谱效率的要求日益迫切,频谱资源已变得日益紧缺。平流层通信因其覆盖范围广、配置灵活、传输质量高等优势,被考虑为一种新兴的替代技术,已引起工业界和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在不增加发射功率和发送带宽的情况下,多输入多输出(Multiple-Input Multiple-Output,MIMO)技术通过利用空间复用可以提高用户的频谱效率和数据传输
企业需要不断创新才能永葆青春,好的创意是企业利润的不竭动力。对创意的来源进行了分析,发现企业可以通过环境趋势、尚未解决的问题和市场缝隙3个方面来发掘创意,从而提升企业的竞争实力。
本文是燃气轮机工程和计算数学相结合的一篇论文,是一个跨专业跨学科的研究成果。燃气轮机和航空发动机有着极其广泛的应用,它们不仅是国防装备中的关键,而且在国民经济中的电力、能源开采和输送、分布式能源系统领域具有不可替代的战略地位和作用。动力学是燃气轮机和航空发动机的重要理论基础。燃气轮机中发动机的动态特性、压气机和涡轮通流部分的非定常场流动、高温部件冷却过程的非定常传热传质过程、燃烧室中与燃烧相关的化
DNA降解表型(DNA degradation,Dnd)最初是从变铅青链霉菌中观察到的,电泳过程中,变铅青链霉菌的染色体不再是清晰的DNA条带,而是呈现降解状态。进一步研究发现,这是由于DNA上发生了一种异常的复制后修饰,导致DNA在电泳过程中容易遭受阳极产生的Tris过酸衍生物位点特异性攻击而产生双链切割反应。最近,研究者发现,这种异常修饰实际上是与dnd基因簇相关的DNA硫修饰。通过放射性35
第一部分BAP1通过组蛋白泛素化调控UM发生的作用机制研究研究目的葡萄膜黑色素瘤(Uveal Melanoma,UM)是成人最常见的原发性眼内恶性肿瘤,容易发生远处转移,严重威胁患者生命。近年来UM的发生机制研究主要围绕基因及染色体等遗传学层面,然而UM的表观遗传发病机制尚不清楚。BAP1(BRCA1 associated protein-1)和UM的发生转移密切相关,在细胞的增殖生长和周期调控中
该博士论文针对流体力学中的小粘性(大雷诺数)渐近极限问题,探讨了几类边界层问题的数学理论以及大雷诺数下流动的稳定性机制。主要研究了二维可压等熵流体边界层问题的适定性,三维高频旋转不可压流体边界层问题的稳定性,以及管道Poiseuille流在大雷诺数下的稳定性。在绪论中,我们简要介绍了流体力学小粘性极限问题的相关物理背景,回顾了已有的关于流体边界层和流动稳定性机制的数学理论。同时,阐述了本文研究的主
研究目的和背景胰岛素抵抗和胰岛β细胞功能失调是2型糖尿病发病机制中关键的两大要素。代谢压力导致了胰岛素抵抗和β细胞功能下降。早期胰岛β细胞可以通过代偿性增殖,分泌更多的胰岛素来维持血糖的稳态。但随着代谢压力的持续进展,胰岛β细胞功能发生失代偿,就会导致2型糖尿病的发生。因此,研究如何延缓代谢压力下胰岛β细胞功能的衰退,以及如何促进胰岛β细胞代偿增殖能力来应对增加的代谢压力,是寻找糖尿病治疗靶点的重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