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城市建设的途径与方法研究——以浙江宁波为例

来源 :浙江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atbul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信息化的深入,城市从刀耕火种的农业时代,迈入面向科技与创新的信息时代。以科技和创新为特征的智慧城市建设成为全球城市竞争的制高点。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球超过200个城市在谋划智慧城市建设,国内几乎所有的一、二线城市均把智慧城市建设提上议程。北京、上海、武汉等城市已经将建设智慧城市纳入“十二五”发展规划。2013年初,住建部公布90个智慧城市建设试点城镇。显而易见,我国将迎来智慧城市建设的新一轮高潮。  但是智慧城市建设仍然是一个崭新的领域,在建设的途径和方法上没有成熟的“范式”可以借鉴。本文运用文献研究法、对比分析法和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的方法,在深入分析智慧城市的概念、内涵和基本特征基础上,提出了智慧城市建设的原则、主要内容及建设途径的选择,并以宁波为例,开展了智慧城市建设途径选择的实证研究。  首先,智慧城市的概念、内涵、特征研究。在阐述智慧城市发展概况和学者专家对智慧城市论述的基础上,认为智慧城市是一座用智能技术武装,并用技术服务社会、人与自然的城市。提炼出智慧城市具有充分感知、深度整合、激励创新和协调运作四大基本特征,是一座基于信息技术的城市,是城市信息化的延续,是先进的城市发展形态和阶段,最终目的是建设一座和谐繁荣幸福的城市的四重内涵。  其次,智慧城市建设的原则和内容研究。认为智慧城市建设必须坚持智慧并行、以人为本、突出特色和循序渐进四条原则,并从技术层面、层次架构和应用领域三个方面分析了智慧城市建设的内容。  再次,途径选择研究。从智慧城市建设的动力、重点、方式三个角度把智慧城市的建设途径分为:投资拉动型、创新驱动型、基础设施建设型、产业发展型、管理服务、综合发展型、重点突破型7种类型;根据国内外智慧城市建设途径的对比分析,得出智慧城市途径的选择应根据城市实际情况选择发展途径、综合运用多种途径、根据城市需求要有所侧重、根据阶段不同进行实时调整。  最后,实证研究。分析了宁波智慧城市建设的条件,提出了宁波智慧城市的目标和内容体系。用定量分析的方法,得出宁波智慧城市的建设基础与其他城市仍有差距和宁波智慧城市建设途径选择的方向。在前文分析的基础上对宁波智慧城市建设途径的选择提出建议,即以创新驱动为动力,以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和管理服务三大领域为建设重点,采用重点建设和综合发展相结合的建设方式。
其他文献
在英语写作时,过分的去注意每一句话的语法和单词的拼写,而忽视了整篇文章前后句子的衔接,会让所写语篇断断续续,文章主题所要表达的中心思想也会模糊不清。在写作中经常按照中国人的表达方式与思维习惯去强行组成词句,会导致学生在写作中错误百出。那要怎样才能改变学生在英语写作中的这一问题,又如何去提高学生的英语写作能力呢?笔者觉得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一、加强课外阅读  只有见多识广,才能胸有成竹,才能
城镇化发展相关问题是近年来学者研究的热门话题,“生态文明建设”一词也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重点提出;城镇化发展对生态环境产生重要影响,生态环境的保护也要依赖于城镇化发展
我国的文化遗产极为丰富,其中不乏京杭大运河、丝绸之路、茶马古道、万里长城等大尺度线性文化遗产,这些都是五千年历史遗留的瑰宝,是人类文明发展的见证,保护历史文化遗产也是全
生态安全问题直接关系到人类生存环境的质量,也制约着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世界各国已把生态安全提升到与国防安全、经济安全同等重要的地位上来,因此对生态安全的国内外研究也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并为提高生态安全提供理论基础。本文以重庆市为例,在其生态环境现状的基础上,采用能值生态足迹模型,计算了重庆市2000-2011年的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并对其进行比较,分析了重庆市12年来的发展状况。同时以生态足迹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城镇化与工业化进程的加快,GDP的增长保持着稳中有升的良好态势。在经济社会迅猛发展的同时,自然生态环境却面临巨大压力并长期处于超负荷状态。与此同时,
近几年来,我国社会的发展和经济水平的逐步提高,我国的现代化企业制度逐渐建立起绿色生态管理的企业管理理念来。但是对于我国中小企业如何推进和发展生态经济管理,是目前我
湿地是地球上重要的生态系统之一,它具有巨大的生态价值和经济价值。但是随着人类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湿地遭到严重破坏,直接影响到湿地植被的生长和分布状况。近年来人们意识到湿地的价值,越来越重视湿地植被的保护与研究。以往的湿地植被分类通常都是基于多光谱遥感影像,波段数量有限,难以对湿地植被进行精细划分。而高光谱遥感影像因其具有较高光谱分辨率,可以获取传统低光谱分辨率影像数据难以区分的地物信息,从而提高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