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肝硬化是各种肝脏炎症性疾病发展的终末期阶段,临床诊断不能只考虑单一疾病的情况,需要对全身情况进行综合评估,发生肝硬化病变时,可能会伴随其他并发症的发生,肝硬化诱发的其他部位相关疾病是导致肝硬化死亡率增高的主要原因之一。从病理学角度对肝硬化进行分析,肝脏组织的表面观发生了明显的改变,显微镜下观察不到活性的肝脏细胞,视野下充满大量的坏死细胞,出现肝硬化的典型结构变化。肝硬化发生发展过程复杂,需要注意多种状况的发生,比如腹腔积水、急性大出血、黄疸,肝性脑病等,晚期肝功能检查呈现明显异常,病变持续进展,最终因肝功能衰竭而告终。目前肝硬化的临床诊疗尚无效果好的特效药,并且对药物的选择性强,滥用药物会加重肝脏处理负担,延误病情,因此需要寻找新的治疗手段,提高肝硬化的治疗效果。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BMSCs)作为肝细胞受到损伤时修复的主要来源,可对肝脏组织的功能进行改善,并且,同其他肝硬化治疗手段相比,BMSCs移植具有取材方便、无排斥反应、安全性高及价格相对低廉等优点。本实验使用乳鼠的骨髓来培养BMSCs的原代细胞,以四氯化碳为主的方法,对实验小鼠进行肝硬化的造模,然后,对其移植增值能力强的BMSCs,采取有效的手段对肝硬化恢复程度进行检测,分析最终的结果。通过动物实验和基础研究,为临床的进一步应用提供更为确实的证据和有力的支持。方法:解剖雄性乳鼠,提取骨髓,全骨髓贴壁方法培养BMSCs,原代细胞进行消化传代,获取三代以内的BMSCs;在培养细胞表面标记单克隆抗体CD11b、CD29、CD31、CD14、CD34、CD45、CD73、CD90、CD105,流式细胞仪检测;使用以四氯化碳为主,苯巴比妥钠为辅的方法对BALB/C雄性小鼠进行肝硬化的造模,普通饮食饮水进行饲养的BALB/C雄性小鼠作为对照组,制备病理切片,两者结果进行比照参考;移植途径可以采用两种方式:肝动脉和尾静脉途径,移植成功后,观察实验组小鼠一段时间后,肉眼观察肝脏组织,分析病理切片报告结果,得到肝硬化的治疗结果数据。结果:获得三代以内、增值能力强和较为纯化的BMSCs;以四氯化碳为主的方法对BALB/C雄性小鼠进行肝硬化造模,病理结果显示出肝硬化结果,造模成功;尾静脉和肝动脉途径对肝硬化小鼠移植BMSCs,病理报告结果显示肝硬化程度得到了一定程度的良好改善,两种途径治疗效果相当。结论:流式细胞仪检测结果示CD105、CD73、CD29、CD90的阳性表达率≥95%,在培养细胞表面呈强阳性表达,CD14、CD11b、CD34、CD45、CD31的阳性表达率≤2%,成阴性表达,说明培养的细胞符合BMSCs的基本特性,可以通过全骨髓贴壁培养法对BMSCs进行培养,原代细胞消化传代获得的三代以内的培养细胞,增殖能力强,细胞种类较为纯化,可以进行对疾病治疗的移植。采用以四氯化碳为主方法对小鼠进行肝硬化模型的建立,肝脏组织发生明显的肝硬化改变,病理切片结果也符合,说明此法可对小鼠进行肝硬化造模。肝动脉和尾静脉途径移植一定细胞数量的BMSCs移植到肝硬化小鼠体内,肉眼观察肝脏组织,进行HE染色和病理组织切片,结果显示肝硬化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两种途径对肝硬化的效果无明显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