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磁纳米颗粒介导的荧光“化学鼻”传感器对病原微生物的诊断与分型

来源 :海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elukek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化学鼻”传感器是基于阵列的选择性传感器系统,该系统使用合成分子和/或材料模仿哺乳动物的嗅觉系统,根据样本与交叉反应受体之间选择性结合的原理起作用。他们最初被用于挥发性物质、金属离子及氨基酸等小分子的鉴定,其检测机制取决于一系列荧光染料与生物靶点结合导致的光学信号变化或位移。与大多数基于特异性识别的病原微生物诊断技术不同,其对生物靶点的检测不是基于阵列信号的特异性相互作用,而是依赖选择性“差别”识别。因此,完整活细胞的复杂表面组成使它们成为基于阵列检测的绝佳目标。本研究使用苯甲醛、辛醛和嘧啶-4-甲醛分别修饰纳米金包覆的磁性纳米颗粒(q-MNP)后,与蓝色荧光蛋白(BFP)、绿色荧光蛋白(GFP)和红色荧光蛋白(RFP)三种荧光蛋白(FPs)静电结合得到三种纳米金包覆的磁性纳米颗粒介导的荧光“化学鼻”传感器(GFCE),通过研究荧光蛋白与不同季铵盐功能化磁性纳米颗粒的结合与解离动力学,揭示多组分荧光蛋白在不同功能化磁性纳米生物传感器体系中相互作用的模型。使用不同荧光“化学鼻”传感器分别识别10~6 cfu·mL-1、10~4 cfu·mL-1的9种病原微生物,验证多通道磁性纳米“化学鼻”传感器体系的工作路径,研究不同体系产生的信号规律,优化其与病原微生物的识别结合能力;同时,通过将9种待测病原微生物分别稀释至PBS溶液及荧光蛋白的蛋白平衡液中,改变“化学鼻”的检测体系。从而建立环境条件因素、功能识别元件种类与“化学鼻”传感器体系的相关性,探索多通道磁性纳米“化学鼻”体系在海洋病原微生物诊断与分型中应用的适用条件;并将不同的“化学鼻”传感器随机组合进行检测,筛选出最优检测组合;探索不同体系传感器的灵敏度、选择性和稳定性;比较不同微生物种群和浓度对于多通道磁性纳米“化学鼻”信号影响规律。当“化学鼻”传感器添加到检测样品中时,结合在纳米金包覆的磁性纳米颗粒表面的三种荧光蛋白,不同程度地被细菌细胞膜成分(主要是多糖)取代。磁选法快速去除GFCE后获取上清蛋白分离液,biotek酶标仪多通道检测三种荧光蛋白荧光强度变化值,建立该系统参数与传感器信号强度的规律,获得微生物和“化学鼻”技术信号的关系,并研究多组分荧光蛋白条件下的“化学鼻”传感器技术对微生物膜的响应规律。利用统计分析软件训练相关数据集作为实际微生物样品分析的工具,即经DPS数据处理系统、IBM SPSS Statistics 23处理后,使用Origin 9.0绘制对应的荧光指纹图谱,每种细菌的置信度为95%。结果表明,当9种细菌的浓度为10~6 cfu·mL-1时,辛醛修饰金磁(GFCE2)的检测效率可达91.4%,高于其余两种GFCE;最佳的传感器组合是苯甲醛修饰金磁(GFCE1)与GFCE2的协同检测,其效率达到93.8%,可用于未知样品的后续鉴定;其中,3种传感器在PBS溶液中共同检测的效率达到93.2%,而在蛋白质缓冲液中则为92.8%。当细菌浓度为10~4 cfu·mL-1时,单个传感器检测效率最高的是嘧啶-4-甲醛修饰的金磁(GFCE3),其检测效率为86.4%;GFCE1与GFCE2为最优组合,检测细菌准确度达到82.7%;当3种传感器共同检测时,无论是在PBS溶液(90.7%)还是在蛋白质缓冲液(89.5%)中,其准确度均高于单个或随机两个传感器进行的检测。此外,我们发现当传感器在PBS环境中时,其检测效率高于蛋白质平衡溶液,这证明FPs在平衡缓冲液中与q-MNP的结合效果更好,且不容易被细菌取代。
其他文献
虾青素因具有强抗氧化性的生物功能,在食品、医药和饲料等领域具有应用前景。通过培养条件优化提高雨生红球藻的虾青素产量尤为重要。本研究以两株雨生红球藻(Haematococcus pluvialis FACHB-721和Flotow NIES-144)为研究对象,采用两步培养法,优化培养条件,提高虾青素产量。首先通过海藻提取液、生长激素和有机碳源等,筛选获得提高雨生红球藻绿色营养细胞高密度的调控方法;
形象是绘画作品中不可或缺的元素,而“异化”的形象在绘画历史发展中也并不少见,艺术家们通过各自的手法重新“洗刷”形象,脱离固有的模式,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语言。20世纪德国艺术家弗里德里奇·埃因霍夫(Friedrich Einhoff)是德国艺术舞台上的重要艺术家之一。他作品中的形象找寻不到身份,更分辨不出性别,有时描绘的是残缺的五官,有时是破碎的身躯,蕴藏着的是“抱团式”的孤独,是无奈的沉默。埃因
我国花卉销售额与发达国家之间仍然存在较大差距。其中最主要的因素是品种落后。优良品种是生产优质花卉产品的关键。而得到优良品种的前提是对我国的特有花卉资源进行综合研究开发,深入研究花卉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本课题组多年来一直致力于热带兰种质资源的收集与育种工作。热带兰(Tropical orchid)是珍贵的观赏植物。全球已知并培育了100,000多个杂交品种。尽管如此,产品依然供不应求。目前市面上的
海南坡鹿(Cervus eldi hainanus)是热带地区的重点保护动物,由于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的过度捕猎和栖息地破坏,仅在海南省大田保护区和邦溪保护区存在围栏内半野放种群。本研究中,我们在气候环境恶劣和食物短缺的旱季重点研究了圈养、半野放和野放的海南坡鹿种群的肠道微生物组的共同进化。通过观察其肠道微生物组群落和功能上的差异,探究这些差异造成的微生物组成与给定季节内的栖息地潜在联系;了解三种生
油茶(Camellia oleifera Abel)作为我国近几年大力发展的特色经济作物和木本油料树种,在维护国家粮油安全,改善生态环境和增加经济效益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海南油茶种质资源十分丰富,但是长期以来,由于海南油茶开发研究起步较晚,单株产量低、含油率不高、效益低下等问题已成为当前制约海南油茶发展的关键因素。2018-2020年我们对海南省油茶主要产区进行了实地考察调研,收集了大量的油茶优树
学位
香蕉作为我国重要的热区经济果树之一,因大量施用化肥造成蕉园土壤酸化、病虫害加剧、质量下降等问题,其中蕉园土壤酸化问题逐渐凸显,制约我国香蕉产业的发展。基于此,本研究采用沙培试验,以营养液p H值为单因素,分别设置营养液p H值为3.5、4.5、5.5、6.5、7.5,共5个处理,通过在30d、60d、90d的测定及采样分析,研究p H值对香蕉生长、光合作用、生理特性、物质累积与分配等动态影响,阶段
香蕉是世界果品市场的四大贸易水果之一,而香蕉香气作为构成香蕉特征风味品质评价的重要指标之一,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香蕉的鲜食及其加工品的风味品质。同时,也是增强市场核心竞争力和消费者购买欲的重要影响因素。因此,对国内蕉主栽品种‘巴西蕉’果实的挥发性物质及其香韵特性进行深入的了解和分析,并深入研究果实挥发性成分形成机理,以便为解决国内蕉品质不高、品种改良等问题的解决提供科学的、基础的研究数据。本研究旨在
菠萝蜜(Artocarpus heterophyllus)是桑科(Moraceae)、菠萝蜜属(Artocarpus)的常绿乔木,其花萼、种子、叶片、树皮、木材、木屑具有较好的食用价值、药用价值、材用价值,因此深受人们的喜爱。近年来,有研究发现菠萝蜜的白化病会对其生长和产量造成一定影响。探究菠萝蜜白化苗产生的性状特点和分子机理,有助于进一步研究菠萝蜜白化作用的机制、发掘和克隆相关基因。本研究以菠萝
火龙果作为特色产业,在海南发展迅速,但由于其生长发育的各个阶段施肥时期和施肥种类不明确,施肥方式不科学,导致果实品质参差不齐,严重阻碍了火龙果产业的发展。为了得到科学、合理的火龙果施肥方案,本研究通过测定不同品种火龙果在不同时期内植株的各个器官内营养元素含量的变化情况,同时构建火龙果生物量预测数学模型,结合肥料利用率共同拟合火龙果的施肥模型,最终得出火龙果推荐施肥方案,引导农户科学、合理施肥,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