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城镇化是伴随一国工业化、现代化的必要发展过程。就我国国情而言,推进城镇化发展有助于释放内需,优化工业结构,对我国经济升级转型意义重大。近年来,我国城镇化水平得到了快速提升,城市数量不断增加,城市规模不断扩大,但城镇化质量尚缺重视,我国城镇化发展还存在土地资源利用效率低、人口城镇化滞后等问题。从长期来看,这种扭曲的发展模式不利于城镇化有序推进。我国城镇化发展由政府主导,在财政分权体制下,地方政府在城镇化建设资金的筹集和支出上有一定自主选择权,这会对城镇化发展的协调性产生重要影响,建设资金中土地财政收入和地方政府债务融资所占比重日益增大,所以分析城镇化发展协调问题有必要从地方政府的上述两种投融资方式入手。本文首先阐述了研究的背景、意义和研究内容;然后对已有研究进行梳理和总结,发现不足;再次,通过构建政府间决策博弈模型,从土地财政、地方政府融资债务化的收支角度分别分析了对城镇化协调性发展的影响机制;最后,基于理论假设构建出了静态面板数据模型和动态空间面板数据模型,利用2001~2013年31个省份的面板数据对土地财政、地方政府融资债务化与城镇化协调发展的相关关系进行实证检验。研究结果表明,土地财政和地方政府融资债务化是影响城镇化协调发展的重要因素。一方面,土地财政收入增长会扩大城市规模,促进空间城镇化的推进。而土地出让方式的差别化策略会导致房价的过度上涨,阻碍城市人口的增加。地方政府融资债务化规模的增加会加剧对土地财政的依赖,从而进一步扩大城镇化发展的非协调性;另一方面,土地财政与地方政府融资债务化在支出活动中重经济建设、轻民生发展的特征,能有效推进空间城镇化的发展,而对人口城镇化的推动作用有限,从而制约了城镇化的协调发展。基于上述分析,本文提出以下建议:第一,改革财政体制和政绩考核制度,从制度上消除地方政府对经济增长和制度外收入的偏好;第二,改革土地产权制度,改变土地财政的运作机制,提高土地的使用效率,抑制地方政府无序开发土地的冲动;第三,创新地方城镇化发展的融资模式,引入民间资本参与城镇化建设,缓解地方政府的支出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