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菌血性肺炎是由于细菌感染机体造成体内炎症因子失调继而诱发败血症的一种疾病,极大地威胁着人类的生命。对于其发病机制在遗传因素影响方面也可谓众说纷纭。临床研究发现一般免疫功能不全、存在医疗干预如器官移植、癌症化疗病人以及人口的老龄化使得由细菌引起的菌血性肺炎继而造成的败血症等患者的死亡率上升。天然免疫系统是机体抵抗外界微生物入侵人体的第一道防线。表皮细胞又是第一道防线识别致病细菌的主要组织结构,通过Toll样受体(TLR)识别入侵微生物的病原体相关分子,进而激活下游信号通路,引起NF-κB信号通路活化。多形核白细胞(中性粒细胞,PMN)能够吞噬细菌和异物从而发挥其抗感染的作用,在肺炎的发生发展过程中PMN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正常生理条件下中性粒细胞不进入肺泡腔中,但是在炎症状态下的肺脏中就会发生中性粒细胞的聚集。大肠杆菌E.coli通过MD-2信号通路激活了MCP-1和Toll样受体(TLR),直接募集PMN以及间接通过KC、MIP-2、TNF-α以及VCAM-1等招募PMN从而清除肺脏中的E.coli。中性粒细胞也可以通过Fas、TNF以及TRIAL等凋亡相关的信号分子推迟PMN的凋亡,从而加重炎症反应的发生。但是也有研究表明在免疫抑制的宿主中肺部感染后肺组织的中性粒细胞明显少于正常宿主的肺部感染。小鼠肺脏组织中的PMN表达水平可以通过髓过氧化物酶(MPO)以及支气管肺泡灌洗液中PMN的计数来表明。ABRO1蛋白由415个氨基酸组成,同时其也被称为FAM175B或KIAA0157。ABRO1+/-小鼠是由本实验室委托南京大学模式动物研究所构建完成的。通过对ABRO1+/-小鼠进行杂交获得的后代小鼠进行基因型鉴定,最终获得ABRO1-/-小鼠和ABRO1+/+小鼠。对后代的小鼠基因型以及数量的统计可以看出小鼠敲掉ABRO1基因之后可以正常的生长、发育和传代。ABRO1-/-小鼠和ABRO1+/+小鼠之间未见明显的差异。ABRO1的功能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ABRO1能够降低氧化应激引起的细胞损伤,参与心肌缺血保护,作为一个新的p53调节因子,稳定p53以及通过调节NLRP3来参与炎症反应的调控等等。本研究首先在生理状态下研究了ABRO1+/+小鼠与ABRO1-/-小鼠的生长、发育、交配、繁殖,未发现两者之间存在明显差异。结合文献表明LPS腹腔注射小鼠后,ABRO1-/-小鼠肺脏损伤不敏感。然后我们通过对ABRO1缺失的小鼠进行菌血性肺炎的造模,进一步研究ABRO1在菌血性肺炎等炎症反应中的作用机制。利用大肠杆菌ACTT 25922诱导的菌血性肺炎模型,我们发现ABRO1缺失后对大肠杆菌ACTT 25922诱导的菌血性肺炎相对不敏感。主要表现为ABRO1敲除小鼠经大肠杆菌诱导菌血性肺炎后的存活率高于野生型对照组,体重降低少,体温较野生型对照组高,小鼠状态好,在诱导肺炎后小鼠肺脏的荷菌量少于野生型对照组,病理切片中12 h时炎症细胞浸润水平低,血清MPO表达水平均升高,免疫组化中12 h时炎症细胞中阳性细胞Ly6G(PMN的标志物)表达水平低。本研究中结合菌血性肺炎模型,研究ABRO1敲除之后,肺脏病理切片的结果、免疫组化的结果进行统计研究发现,ABRO1缺失后,肺部病理切片显示:ABRO1-/-小鼠与ABRO1+/+小鼠肺脏均有不同程度的损伤,气管、支气管周围、血管周围及部分样本肺间质均出现炎症细胞的浸润,大部分为中性粒细胞,伴少量淋巴细胞及单核细胞,ABRO1-/-小鼠损伤情况较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