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轨时期我国金融机构风险初探

来源 :复旦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OMNUS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转轨时期的金融机构风险主要产生于制度缺陷或不完善所导致的体制性风险。由于体制性风险的长期积累,在金融体制改革和宏观调控不断深入的背景下,现阶段处于金融机构风险频发期。因此深入分析我国金融机构风险,研究降低金融机构风险的对策措施具有重要而紧迫的现实意义。 本文在充分吸收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运用理论分析与历史分析相结合、一般分析与案例分析相结合、静态分析与动态分析相结合以及归纳与比较相结合等方法,对转轨时期我国金融机构风险的表现、特点、成因及对策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探讨。 首先,从我国金融市场化改革进程着手,分析了转轨过程中我国金融机构风险的演变过程以及现阶段体制性风险集中释放的一些表现,并归纳了我国金融机构风险的主要体制性特征以及当前金融机构风险频发期的新特点。 其次,在现状分析基础上,从金融体系体制性缺陷、金融机构内部治理结构缺陷、金融监管与调控制度缺陷等三个层面集中讨论了转轨时期金融机构风险产生的体制性成因。 再次,通过对国有银行、股份制银行、证券公司、信托投资公司以及控股金融机构的民营系族企业1等五个不同类型金融机构风险案例分析,进一步支持和印证了对转轨期间我国金融机构风险的特点和成因的分析。 最后,从积极影响和潜在风险两方面,讨论了深化金融市场化改革对金融机构风险的影响,并从加快金融体系改革,完善金融机构自我约束机制和内控机制,完善金融监管与调控体系等方面,对降低我国金融机构风险提出一些对策思路。
其他文献
从上世纪到现在,由于浙江省产业能耗较高、对资源的循环利用率不高、对环境的污染比较严重以及合资企业较多的工业发展特征,加上来料加工行业产品生产技术不高,造成能耗较高、污
世界各国都有国有资产存在,差异仅在于各国的国有资产在其社会总资产中所占的比重不同,国有资产的管理体制和管理模式的不同,国有资产在其国民经济中的职能和所发挥的作用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