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碳酸盐岩储层的非均质性高,特别是储层主要以缝洞为主时,对于其储层特征的识别和判断就变得十分复杂。碎屑岩油藏的许多现成的理论认识和实践经验都不能照搬运用。目前对于碳酸盐岩油藏的认识水平还远远达不到塔河油田的勘探开发需要。所以,结合生产动态资料研究复杂的塔河油田碳酸盐岩缝洞型油藏生产特征,对以后开发方案的制定有较大的实际意义。塔河6-7区油藏以缝洞单元为基本开发单元进行开发,取得了较好的效果。随着油田勘探开发程度的不断深入,缝洞单元之间产能差异、产量递减、含水变化等动态特征及标定采收率差异较大,严重影响了油田合理开发技术政策制定及开发效果评价。目前注水缝洞单元的水窜进情况不断增多,由于缝洞连通方式难以评价使得调剖针对性差,最终导致调剖有效率降低。因此急需研究分析缝洞单元连通方式,产水特征及影响因素,注水效果评价,为以后开展调剖治理措施分析,提高开发效果做好基础工作,也可以为同类油藏的开发提供借鉴。本文结合生产静态和动态资料,将塔河6-7区缝洞型油藏典型单元单井储集体进行分类,并采用了类干扰试井、生产特征相似性、压力系统分析、注水见效反映、示踪剂分析等技术分析缝洞系统的连通性。根据静态和生产动态资料,分析了产水特征和油水分布特征。在此基础上,划分了注采井组,通过注采井组内注采对应关系、注采井组开发特征及对比分析,以及产量递减率、含水上升率、压力保持水平、水驱曲线四个指标对工区的两个典型缝洞单元进行了注水效果评价,研究结果如下:(1)油井钻遇的储集空间类型决定井间的连通模式及注采对应关系。通过生产静态和动态资料分析,将工区单井储集体类型分为溶洞型、裂缝-孔洞型、裂缝型。(2)动静态资料结合,采用了类干扰试井、生产特征相似性、压力系统分析、注水见效反映、示踪剂分析等技术分析缝洞系统的连通性,对原缝洞单元划分成果进行验证,结果表明,同一缝洞单元内单井连通性较好,但个别不同缝洞单元内单井也存在连通关系。(3)对工区单井产水特征分为3类(缓慢上升型,台阶上升型,快速上升型,),6、7区单井产水以快速上升型为主,缓慢上升最少。分析认为单井产水特征主要由该井储集空间类型及储层发育情况决定的。(4)对典型缝洞单元的油水界面进行了评价,对典型缝洞系统原始油水界面及其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弄清单井或井组油水界面变化情况,为治水措施提供依据。(5)以注水井为中心结合采油井的生产特征划分了注采井组,对采油井的受效程度进行了评价,并根据采油井响应程度的强弱区分一线井、二线井;对单元注水效果进行了综合评价,分析认为,S80单元注水效果整体较好,S67单元注水效果一般。(6)通过注采对应关系对单井注水效果进行分析认为:一般缝注洞采效果比洞注缝采效果更好,低注高采的效果好于高注低采,对于缝注缝采建议温和注水,注水速度不能过快。实际的储集体组合形式复杂,注采效果评价较难,需根据起主导作用的储集体组合判断。但整体注水收效规律为:孔渗性差的储层注水,孔渗性好的储层采油效果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