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分析IDH1突变对胶质瘤预后生存时间影响并初步探讨其可能的机制,为研究IDH1改善胶质瘤预后的机制及肿瘤的靶向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和方向。方法:1.资料收集:回顾2010年1月至2017年5月于我院神经外科手术切除的人脑胶质瘤石蜡块标本共63例。按照WHO 2013年中枢神经系统肿瘤分类,Ⅰ级胶质瘤2例,II级胶质瘤25例;III级胶质瘤24例,IV级胶质瘤12例。用作对照组的5例正常脑组织标本取自于行颅内减压患者的正常脑组织。胶质瘤患者均为首次发病,首次就诊,此前并未行其他任何治疗。2.应用PCR荧光探针法检测IDH1基因的突变情况,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IDH1和EGFR蛋白的表达强度、及CD34标记的微血管密度,探讨其可能关系。3.结合标本对应的临床病历资料,用kaplan统计学方法对预后生存时间进行评估。结果:用免疫组化和PCR-荧光探针法分别检测63例组织标本的IDH1基因突变情况,符合率98.4%。5例因颅内减压手术取得的正常脑组织标本均未见IDH1及EGFR的表达,可见少量CD34的表达。所有胶质瘤标本中IDH1突变有28例,突变点均位于R132位点,未突变35例,IDH1突变者中Ⅰ级0例,Ⅱ级15(60%)例,Ⅲ级11例(45.8%),Ⅳ级2例(16.6%)Ⅱ、Ⅲ级之间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卡方检验,P>0.05?);但低级别胶质瘤(Ⅰ、Ⅱ)的突变比例高于高级别胶质瘤(Ⅲ、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IDH1突变患者的中位发病年龄是38.89±9.86岁,野生型的为49.46±15.42岁(t检验,P=0.046<0.05)。IDH1突变与性别无相关性(P>0.05).EGFR表达阳性的有43例(65%),其中Ⅰ级1例,Ⅱ级13/25例(52%),Ⅲ级19/24例(79.1%),Ⅳ级10/12例(83.3%),Ⅱ、Ⅲ级之间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卡方检验,P>0.05),低级别组(51.8%)与高级别组(80.5%)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8<0.05)。IDH1突变的胶质瘤患者中位生存期为48个月,明显长于IDH1野生型的17个月.差异性具有统计学(P=0.007<0.05),整体中位生存期33个月。IDH1的表达强度与EGFR的表达强度呈负相关,相关系数-0.37,P=0.003<0.05.显著性负相关。EGFR阳性组中位生存期22个月,阴性组62个月,具有显著差异性。胶质瘤患者MVD计数与EGFR表达呈正相关(相关系数0.499,P值小于0.05).EGFR表达阴性组和阳性组的MVD计数具有显著差异(24.51±15.12 vs45.38±19.32,t检验,t值-4.24,P=0.000).IDH1阴性组与阳性组的MVD计数有显著差异(P=0.045,t=2.04);高级别胶质瘤的MVD(48.84±19.60)大于低级别胶质瘤(25.30±12.52),不同级别的胶质瘤MVD计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检验,p<0.05)。结论:1、PCR荧光探针法和免疫组化法检测IDH1突变的结果基本一致。免疫组化法检测IDH1突变可以作为一种常规筛查手段。2、存在IDH1突变的胶质瘤患者具有更长的生存期。3、IDH1参与肿瘤的早期发生发展过程。其可能通过下调EGFR的表达和抑制其下游信号通路影响血管生成[1-3]而发挥作用,影响肿瘤的发生发展及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