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对外投资与资源产品进口的关系研究

来源 :河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ostsoul88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由于国内经济的迅速发展和资源的有限性等因素的影响,我国资源类产品的产量已远远不能满足经济发展的需求,供求形势十分严峻,这给我国的资源类产品进口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资源类产品的进口不能完全依靠外国公司,如我国铁矿石的进口屡遭牵制,并陷入被动局面已很好地证明了这一点。然而,一个令人欣慰的现象是,我国很多“走出去”的公司正在逐步参与到国外的矿产开发与对我国的出口之中。这将在良性状态下推动我国资源类产品的进口,并弥补我国资源产品的短缺。积极发展对外直接投资,扩大资源类产品进口,成为我国在融入经济全球化浪潮中,保持均衡发展的一项重要战略。同时,基于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我国大力推进以对外投资为主要内容的“走出去”战略,取得了很大的成效。目前,我国已经成为世界上对外投资最多的国家之一。一般来说,当一个国家引进外资达到一定的程度、经济总量达到一定规模,必然要求发展对外投资。在一般动机上,对外投资可以转移过剩产能,获得市场、资源、技术等,其中,获得资源和市场是最基础的动机。从现有资料看,我国相当比重的海外投资会流向矿藏能源资源丰富的国家,目前,寻求资源要素成为影响我国主要对外投资合作方向的主要因素之一。而资源寻求型OFDI也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伴随着对外投资及经济的快速发展而日益成为广受关注的话题。因此研究清楚资源进口和对外直接投资之间的关系是影响我国经济长远发展的关键。本文是基于以下思路开展研究的,首先描述了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发展历程及现状,并且主要从对外直接投资的动机入手详细分析了我国对外投资的一些基本情况。其次从整体上描述了资源类产品的性质,之后立足能源和金属矿石两大类资源产品,例如石油和铁煤矿石,描述了我国资源类产品的需求现状和从国外进口这些资源的基本情况。在此基础上,本文从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投资动机、投资类型和投资特点等多个方面分析了我国对外直接投资与资源进口效应之间的关系,提出了我国OFDI与资源类产品进口存在正相关关系的理论假设。然后本文选取了我国资源进口额、对外直接投资额、GDP和汇率等四个变量,建立了相应的经验研究模型,进行了相应的检验。协整检验表明:四个变量之间存在一个长期协整关系,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显示,我国资源进口与对外直接投资之间存在双向因果关系。与此同时,线性模型回归结果得出:我国对外投资与资源类产品进口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具体而言,即我国对外投资每增加1%,就会相应地促进我国资源类产品进口增加0.1283%。最后,本文总结得出了全文的研究结论,说明了研究可能存在的不足之处,并对以后的研究提出展望。
其他文献
回 回 产卜爹仇贱回——回 日E回。”。回祖 一回“。回干 肉果幻中 N_。NH lP7-ewwe--一”$ MN。W;- __._——————》 砧叫]们羽 制作:陈恬’#陈川个美食 Back to yield
品渥食品采用的“洋代工”模式,在生产上对安全的监管比较薄弱,在产品生产、进口的过程中,可能会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隐患和产品不达标的问题,也为其今后的健康发展亮了红灯。
我国的外汇储备资产自进入21世纪以来一直处于高位,并且在2006年首次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一大外汇储备国。外汇储备屡创新高一方面得益于我国藏汇于国的外汇管理体制,另一方面得
文章主要研究智能变电站设备在线监测系统,以某智能变电站的在线监测系统为例,对在线监测系统的组成和建设进行了详细讨论,在线监控系统能够实现对全站设备运行状态的实时监
随着近几年汽车行业的高速发展,汽车的舒适性已经越来越受到消费者的重视,汽车的NVH特性是研究如何解决和降低车辆运行中的噪声、振动、舒适性的问题。通过分析NVH传统测试方
<正> 学科能力是学生的智力、能力与特定学科的有机结合,是学生的智力、能力在特定学科中的具体体现。要培养学生的地理学科能力,首先要了解:地理学科能力指什么?怎样表述地
回 回 产卜爹仇贱回——回 日E回。”。回祖 一回“。回干 肉果幻中 N_。NH lP7-ewwe--一”$ MN。W;- __._——————》 砧叫]们羽 制作:陈恬’#陈川个美食 Back to yield
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日益加深,以及各国金融市场发展不均衡等问题的存在,企业寻求境外交叉上市的动机与渴求越来越强烈。境外交叉上市由此产生,至今仍方兴未艾,而且成为学术研究
提出一种解决连通网络图上连通支配集(CDS)问题的贪心近似算法。利用堆结构逐步选出支配节点,将支配节点加入由之前已确定节点组成的树中,完成网络图中支配树的构造。通过计算堆
针对农业气象应用软件适应性的不足,总结农业气象软件中可变因素和变化特点,应用参数适应法和组合适应法对农业气象应用软件进行适应性模型设计,从操作系统层、数据层、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