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交叉口是我国城市道路交通形态中的一大特色,在有限空间区域中,来自不同方向的车辆在此不断汇聚、分流,致使路口交通流错综复杂,导致机动车通行效率低下,尤其是左转车流不仅增加了延误,而且还是导致冲突的主要因素。而如何在不增加建设费用和用地的基础上充分运用路口内部的空间资源,对其进行更加高效的交通渠化组织与信号配时优化控制,以期减少冲突、提高路口通行效率,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交通压力的有效措施之一。本文主要针对这一问题展开研究,并提出了具体的设计与实现方法。论文主要从待行区的设计理念和信号的配时策略两个角度分别展开研究,文章先论述课题的研究意义和总结国内外有关设有待行区交叉路口进口方向的通行能力的计算方法;在分析路口车辆特征和行驶轨迹的基础上,从几何尺寸、信号配时和交通流量三个主要方面详细的研究了设置待行区的条件;然后对现有和新建交叉口设置待行区的基本流程进行具体的介绍分析,针对不同类型的交叉口,从交通组织方法和几何设计两个方面对待行区设置方法进行研究分析;科学合理选取能衡量路口运行质量的关键指标,本文选取通行能力、延误以及燃油消耗三个指标,并分别建立相应的数学模型,采用定性、定量和仿真评价相结合的方法来综合评价待行区设置前后的交通效益。最后选取北京市亦庄两个典型的交叉口进行实例分析,根据现场数据调查,进行待行区设置的可行性分析和确定设计方案,并基于VISSIM仿真平台进行仿真分析。研究表明,在路口饱和度小时,设置待行区反而降低通行能力,增加延误,当路口饱和度大时,待行区可以充分利用交叉路口内部空间区域,提高车道的利用率,增加路口的通行能力和减少延误时间,且随着待行区长度的递增,路口通行能力的增长率越大,延误时间越少,但是并不是所有的交叉口都适合设置待行区,同时待行区设置会增加车辆的平均停车次数,从而使燃料消耗的总量和汽车尾气的排放量有所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