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世纪及本世纪初,对翻译学科来说,具有特别重大的意义,因为正是在20世纪,尤其是60年代以来,翻译研究向系统、科学的方向迈出了决定性的一步,翻译学科不断发展,在与其相关的学科群中地位日渐提高。新的翻译理论不断涌出,其中源于法国的解构主义哲学思潮从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在西方翻译理论界的影响日益扩大,并对传统翻译理论产生了巨大的冲击。本文通过对解构主义及其翻译理论的探讨,澄清了人们对于这一思潮的误解,阐释了解构主义给翻译领域带来的巨大变革,特别是在确立译者主体性和翻译批评标准方面的重要意义,并界定了这一哲学思潮在翻译领域的适用范围和局限性。 第一章首先回顾了逻格斯中心主义及其对传统翻译理论的影响。在逻格斯中心主义影响下,翻译处于从属地位,译者也只是忠实地传递原文信息,是一种“隐身”的媒介。解构主义是对逻格斯中心主义的反叛,该哲学观点用批判继承的眼光来看待逻格斯中心主义。自20世纪80年代起,解构主义理论被引入翻译研究,其代表人物是德里达、德曼和韦努蒂。他们对传统的翻译理论提出了新的挑战并为翻译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本章后一部分介绍了解构主义的起源和概念,并讨论了解构主义理论中与翻译关系极为密切的概念—延异和散播。 第二章阐述了解构主义视角下的翻译。“语言”与“文本”是翻译研究中的两个重要概念。本章首先阐述了德里达的语言观和文本观:语言的本质寓于不确定性、游移性和模糊性;文本并没有唯一的、一成不变的意义,它是无限开放的,每次解构都出新意,并且这种新意相互交织,互为文本。本章后一部分在解构主义语言观和文本观的基础上讨论了翻译和解构主义的密切关系、解构主义思想指导下的翻译“理论”和解构主义主要代表人物的翻译观。 第三章和第四章讨论了解构主义哲学在翻译领域的实际应用。第三章探讨了在解构主义哲学观指导下译者主体性地位的确立,并在本章最后进行了个案研究。通过对不同译文的比较,阐释了翻译过程离不开译者主体性和创造性的发挥,讨论了译者主体性地位的确立对于翻译研究及实践的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