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村镇银行信用风险传导机理及管控模式研究

被引量 : 10次 | 上传用户:xxm18151261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我国农村新型金融机构的主体,村镇银行的诞生是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破解城乡二元难题,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举措。自2007年3月第一家村镇银行-四川仪陇惠民村镇银行成立以来,经过六年多的快速发展,村镇银行已突破千家,实现全国31个省份全覆盖,1880个县市覆盖面超过50%,成为支农支小的金融生力军。然而在实际运行过程中,农业的弱质性和农民的弱势性使村镇银行面临的信用风险日益突出,如何化解风险、加强管理成为促进村镇银行健康发展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尝试从动态视角全面剖析村镇银行信用风险的形成和传导机理,改变往往在信用风险发生后才采取应急措施的被动局面,以期为提高村镇银行信用风险管理水平提供一定方法借鉴。本文沿着“村镇银行信用风险传导理论基础-村镇银行信用风险传导过程-村镇银行信用风险传导效应-村镇银行信用风险传导管控模式-实证研究”这一逻辑主线,综合运用农村金融发展理论、信用风险管理理论、风险传导理论,借鉴博弈论、传染病理论、系统动力学等相关知识,从风险传导角度对村镇银行信用风险进行了系统研究。通过揭示村镇银行信用风险传导机理,提出村镇银行信用风险传导三大管控模式,进而进行实证研究。全文具体研究内容如下:第1章提出了村镇银行信用风险传导机理及管控模式研究的目的及意义,在全面梳理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研究内容和方法;第2章界定了信用风险及村镇银行信用风险概念,剖析了村镇银行信用风险成因,详细阐述了村镇银行信用风险传导内涵,提出了村镇银行信用风险传导的关键构成要素;第3章在归纳村镇银行信用风险传导主体的基础上,提出村镇银行信用风险内部传导和外部传导,通过提炼关键影响因子,构建系统动力学模型演绎村镇银行信用风险内、外部传导相互作用的路径;第4章运用耦合流量模型、博弈模型、传染病模型、银行间拆借模型阐释了村镇银行信用风险传导耦合效应、羊群效应、传染效应和溢出效应;第5章从多维度探讨了村镇银行信用风险传导的管控模式,包括激励与惩罚共施的动态监管模式,集群与分散结合的风险化解模式和担保与保险并存的风险转移模式;第6章为实证研究,通过实地调研结果进行模型修正和模拟;第7章是全文总结与研究展望。本论文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商业银行操作风险传导机理及控制研究”(项目编号:77071085)的后续成果之一。
其他文献
药物中的杂质指任何影响药物纯度的物质,包括有机杂质、无机杂质和残留溶剂。无机杂质和残留溶剂的研究及检测方法相对比较成熟,方法的通用性比较强,控制标准也比较明确,目前
本文的宗旨是通过近二十年来中国大陆发生的敌意并购或准敌意并购案例的治理效果分析,探究敌意并购作为外部治理机制和并购手段与治理效果的相关性。根据传导机制的理论分析
本文是在科学发展观的引领下,思考如何"以人为本"地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笔者认为其关键是:要在传承的基础上做好发展,在发展的基础上力求专业。
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组织,女性社会组织具有一般社会组织的共性功能与影响。但比一般社会组织更具优势的是,女性社会组织具有弥补国家对女性群体的公共管理服务供给不足方面发
第一部分:可注射性新型葡聚糖-明胶复合支架的实验研究目的:检测可注射性新型葡聚糖-明胶复合支架与传代分离获取的滑膜间充质干细胞的相容性。方法:消化滑膜组织,传代分离以获
高层管理团队的注意力是组织关键的稀缺资源,高管如何在一系列潜在的战略议题之间分配他们的时间和注意力,在某种程度上决定组织的战略方向和行为。Dutton和Ashford提出了议
在信息化不断深入、互联网越来越普及的今天,各种形式的文本数据正以惊人的速度增长,由此带来的数据拷贝问题也变得越来越严重。对于企业或组织来说,大量的重复数据导致存储
对醚后碳五采用加氢和脱烯烃组合工艺来生产符合国标要求的戊烷产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经LY-2005型催化剂加氢后的醚后碳五中,尚余有质量分数0.15%以下的单烯烃时,Y型分子
在室内设计中,色彩的合理运用能改善人对室内空间的一种感受,同时也能改善人们在环境中的舒适感,以及展示出空间美妙的情感氛围。中国古代美术蕴含着古今审美的精髓。本文主
区域化发展是指立足于区域,服务于区域,区域发展特色鲜明,与区域经济社会互动、双赢的一种发展范式。地市高职院校的区域化发展,需以体制改革为先导,以官、校、社间的业务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