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我国农村新型金融机构的主体,村镇银行的诞生是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破解城乡二元难题,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举措。自2007年3月第一家村镇银行-四川仪陇惠民村镇银行成立以来,经过六年多的快速发展,村镇银行已突破千家,实现全国31个省份全覆盖,1880个县市覆盖面超过50%,成为支农支小的金融生力军。然而在实际运行过程中,农业的弱质性和农民的弱势性使村镇银行面临的信用风险日益突出,如何化解风险、加强管理成为促进村镇银行健康发展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尝试从动态视角全面剖析村镇银行信用风险的形成和传导机理,改变往往在信用风险发生后才采取应急措施的被动局面,以期为提高村镇银行信用风险管理水平提供一定方法借鉴。本文沿着“村镇银行信用风险传导理论基础-村镇银行信用风险传导过程-村镇银行信用风险传导效应-村镇银行信用风险传导管控模式-实证研究”这一逻辑主线,综合运用农村金融发展理论、信用风险管理理论、风险传导理论,借鉴博弈论、传染病理论、系统动力学等相关知识,从风险传导角度对村镇银行信用风险进行了系统研究。通过揭示村镇银行信用风险传导机理,提出村镇银行信用风险传导三大管控模式,进而进行实证研究。全文具体研究内容如下:第1章提出了村镇银行信用风险传导机理及管控模式研究的目的及意义,在全面梳理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研究内容和方法;第2章界定了信用风险及村镇银行信用风险概念,剖析了村镇银行信用风险成因,详细阐述了村镇银行信用风险传导内涵,提出了村镇银行信用风险传导的关键构成要素;第3章在归纳村镇银行信用风险传导主体的基础上,提出村镇银行信用风险内部传导和外部传导,通过提炼关键影响因子,构建系统动力学模型演绎村镇银行信用风险内、外部传导相互作用的路径;第4章运用耦合流量模型、博弈模型、传染病模型、银行间拆借模型阐释了村镇银行信用风险传导耦合效应、羊群效应、传染效应和溢出效应;第5章从多维度探讨了村镇银行信用风险传导的管控模式,包括激励与惩罚共施的动态监管模式,集群与分散结合的风险化解模式和担保与保险并存的风险转移模式;第6章为实证研究,通过实地调研结果进行模型修正和模拟;第7章是全文总结与研究展望。本论文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商业银行操作风险传导机理及控制研究”(项目编号:77071085)的后续成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