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释奠作为古代的一种祭祀仪式由来已久,三代时尽管祭奠对象还未固定,但礼行于学的学礼性质已十分明显。汉代以来因儒家思想的不断上升,孔子渐成奉祀对象。至唐肃宗上元元年(760),释奠始专指对文宣王孔子、武成王姜太公分别代表的文、武庙系统之祭祀。依托形成于唐代的“庙学”基础,孔庙释奠这一学礼仪式得以践行千年。作为国家“道统”象征的孔庙看似处于静止状态,但作为道统传承标志性符号的孔庙附享制度却始终处于动态的演变过程中。唐宋以来逐渐确立了四配、十二哲、先贤、先儒的孔庙附享制度,这一动态进程折射出古代“治统”控制、影响下儒家主流思想的演变轨迹与发展历史,同时也成就了孔庙释奠礼所承载的丰富内涵。封建皇权、儒家思想的相互关系,经孔庙释奠进一步演化为治统、道统、释奠间的互动作用;释奠礼既是治统、道统的联系之一,又是二统相互作用的表现形式之一。宋朝被视为古代华夏文化造极之时代,同时又是孔庙释奠礼制进程之关键环节,宋代文人围绕孔庙释奠进行了大量的诗文创作。诸类释奠文体创作近30种、900余篇,其中既含四言颂、赞,乐章,五七言近体诗歌组成的释奠诗歌系统,亦有由诏、制、御笔、御批、奏、疏、状、表、劄子、赋,以及记、序、跋、论、议、誌、仪、碑文、讲义等组成的释奠文系统,形式多样、内容丰富。作为礼乐文学的有机组成部分,相对于静态形式的礼典仪注,释奠诗文以其特有的文学动态性、形象性更便于多角度、多层次对这一礼仪形式的诸多层面与丰富内涵予以体现。重视并系统研究孔庙释奠诗文,将有助于加深对孔庙释奠这一传统礼乐形式的认知体察。基于此,本文尝试采用“文史结合”的研究方法,将宋代孔庙释奠诗文作为研究对象。充分应用目前史学相关成果为文学研究服务,注重文学创作对历史现象的印证与诠释;立足文学本位,在礼乐文学的研究范畴中着重审视宋代孔庙释奠这一礼乐文化现象。全文划分为五章。第一章从纵向历时角度对释奠制度进行审视,两节内容分别探讨释奠孔子在宋前的制度沿革和宋代的礼制新变。第二章共三节,主要从横向共时的角度审视宋代释奠礼的诸多施用情境与仪式意涵。分别就中央国学、地方庙学不同等级空间下,释奠礼呈现的诸般礼乐情境与仪式意涵展开论述,并特别强调朱熹对释奠礼制完善所做出的贡献。第三章共两节,分别突出“乐”、“礼”。前一节重在论述宋代释奠文宣王乐章的撰制背景、施用阶段、文体特征。同时与唐代进行对比,通过祭孔乐章认识封建帝王对“制礼作乐”的重视。第二节主要依据乐章仪节的描述而“由乐观礼”,进一步了解祭孔仪式步骤及其传达出的礼乐建设、雅颂传统等深层涵义。第四章共三节主要围绕释奠文展开。将《全宋文》中所录的近30种文体、600篇释奠文按照文体性质、内容特征、功能作用等划分为君臣沟通之诏制奏议类文体、人“神”交流之祝告祭奠类文体、反映孔庙释奠之其他类文体,并就此分析论述。第五章三节内容主要围绕释奠诗歌展开。第一节探讨由宋代历朝君臣分撰的近200首四言韵语式赞。第二节重点分析论述《全宋诗》中反映孔庙释奠情境的29首五七言近体诗歌。第三节就8首宋人释奠致斋诗歌分析阐述。综合而言,第三、四、五章专就具体的文体类型,分别就释奠乐章、释奠文、释奠诗进行系列探讨。宋代孔庙释奠的目的是政治的,但效果却是文化的。一方面,祭文、祝文等释奠文创作确实存在程式化倾向,为推动仪式进行的诏奏类公牍创作确以实际功用为目的,甚至无文学色彩可言;然而从另一角度讲这亦是礼乐文学、仪式文体创作的特有印迹,其客观存在不能因文学色彩不足就忽视、甚至否定对此类文体的研究。同时,文人围绕孔庙释奠创作的告先圣文、谒(辞)庙文,以及五、七言释奠、致斋类诗歌又体现出鲜明的文学特质与艺术效果。尤其在文人的有心探索与用力尝试之下,各类释奠文体创作不仅反映了宋代礼备乐举、崇儒右文的时代风貌,呈现出释奠仪式的诸般礼乐情境与仪式意涵,亦折射出当时文人的创作心理与情感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