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PM视角下的初中几何教学设计 ——以线段垂直平分线、平行四边形为例

来源 :西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ujun3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HPM,意指数学史与数学教育之间的关系,目标通过数学历史的运用,提高数学教育的水平。同时,几何学和数学各分支关系密切。中学阶段,学生的逻辑推理和空间想象力借助平面几何得到培养。对比中外,我国学生几何推理能力较代数推理能力低。在八年级下的实际教学过程中,笔者发现对于“垂直平分线”这节课,学生往往不能理解尺规作图和证明的必要性及逆定理的应用,需要思考如何借助HPM视角下的教学设计解决学生的这些认知障碍。同时,笔者翻阅人教版与北师大版教材,在八年级下“平行四边形”这一章并没有出现与数学史有关的阅读材料,显得几何背景稍显缺失。本文着重根据HPM原理针对以上初中平面几何中的问题设计两个教学案例,采用的研究方法用课堂观察加以辅助,通过将数学史融入几何课程教学,进行当堂课后检测;同时对笔者所在学校进行网络问卷调查,旨在解决数学史融入课堂的以下问题:1、学生对于数学史融入几何教学有何看法?对学生认知产生何种影响?2、数学史融入课堂能否解决学生的认知障碍?3、数学史融入课堂能否让课堂更高效?为验证HPM对学生数学思维水平及学习兴趣的影响,结合问卷结果对课例研究所形成的教学案例进行分析,得到以下结论:1、HPM视角下的几何教学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创造了学数学的动机;2、对比直接做题,尺规作垂直平分线与几何证明的必要性重要性趣味性借助数学史都得以体现;余形定理的推导,学生更容易理解应用;3、数学史融入的方式方法可以多样化,如借助“几何画板”、平板等现代化技术。因此,进一步开展HPM视角下深入的数学教学研究是非常有必要的,需要一线教师及数学教育研究者积极开发更多的HPM教学案例。
其他文献
在学生的学习生涯中,高三复习无疑是关键的一年,复习效率的高低更是会直接影响到高考成绩。农村高中学生在学习能力、学习习惯等各方面存在的劣势,导致复习效率一直处于较低水平。本研究旨在为农村高三数学复习提出针对性的复习策略,帮助学生提升学习效率,提高复习质量。本研究的意义在于在发扬传统教学优势的基础上,针对农村高中提出切合实际的复习策略,改进学生的学法和教师的教法。本研究首先利用问卷调查法、访谈法、观察
随着我国社会的发展和教育改革的推进,教育部也在不断调整对初中阶段历史课程教学的指导意见,乡土资源在初中历史课程资源中所占地位也越来越高。在初中历史课堂中应用乡土资源教学既符合推动核心素养落地的课程改革需求,也能够使得教学更加贴近学生当下的生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河南省郑州市作为全国八大古都之一,在乡土史运用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通过乡土史的讲解能够让学生置身于自己熟悉的空间环境,身临其境地感受
数学概念是数学学科课程内容的基本组成要素,是学生理解数学思想、掌握解题技能的关键。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数学概念在课程教学中的中心地位也日益凸显。然而,由于概念本身的高度抽象性,加之学生缺乏主动建构的学习过程与能力,对概念的理解更多的停留在工具性使用的层面,导致学习难度大,并且成为了学生进一步发展的阻碍。因此,探索概念有效性教学模式,优化教学设计意义重大。本研究尝试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AP
在传统的高中数学课堂上,由于学生接受知识能力水平的不同,再加上高中数学知识的繁多和复杂性,往往教师在讲解知识后,不同学生会存在不同程度上的疑问或知识遗漏,教师没有足够时间和精力去回答每个学生的问题,微课以其主题突出、短小精悍、针对性强的优势成为了传统课堂教学的有效补充形式,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自主地进行查缺补漏的学习,同时还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学习效率。本论文聚焦于微课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互联网的不断普及,人们的生活方式和学习方式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加之手机、电脑、平板等移动电子设备的大量应用,为当今的教育事业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和机遇。在此背景之下,微课这一新兴事物应运而生,它是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之下的产物,也是教育信息化的体现方式之一。本文以微课在高中数学中的应用为例,探究如何提高微课在高中数学实践中的应用效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提高高中数学课堂的教
应试背景下学生劳动教育被弱化,边缘化,学生劳动意识淡薄,甚至不会劳动,小学阶段是培养学生劳动素养的关键时期,劳动素养的测评能够诊断当前劳动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扩充相关的理论研究。文章在分析前人已有相关研究的基础之上,结合国家一系列的劳动教育文件以及地方劳动教育指导纲要,从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视角,综合运用文献分析法、问卷调查法、统计分析法等方法,从小学生劳动素养的内涵以及操作性定义入手,综合构建了小学
传统文化,是一种具有明显的时代性、多样的民族性以及较强地域性的精神食粮,是民族灵魂能够得以承载和传递的土壤。而中华传统文化,是凝聚中华民族五千年厚重底蕴的体现,发挥着中流砥柱的作用;是中华文明珍贵的瑰宝与精神财富,发挥着历久弥新的作用;是贯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支撑,是促成立德树人目标的重要载体,是发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坚实根柢。历史课程是义务教育阶段非常重要的学科,其目的不仅仅是让学生知晓历史事
数学高效课堂教学,一直是各国数学教育工作者以及教研人员追求的共同目标和教育界的热点话题。现下国内对高中数学高效课堂教学的研究颇多,但由于各种因素的制约,比如:各地区高中数学教材版本多,在高考背景下,学生学习时间较紧,部分教师教学仍用老一套方法等等,这些问题都影响了数学课堂的教学效率,最终造成学生学习负担重、老师教学效果差的结果。所以,在新课标推行的大背景下,高中数学高效课堂教学模式还需要进一步研究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随着新课程标准的不断深化与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开始研究初中数学综合与实践领域的内容。笔者通过相关理论知识的学习,借鉴已有的经验,对不同类型的初中数学综合与实践教学设计案例进行分析与研究,不断探索、反思、总结,主要成果如下:(1)在分析了国内外对初中数学综合与实践的研究现状之后,阐述了初中数学综合与实践的含义、特点以及教育价值,其特点是:综合与创新性、自主与探究性、生成与开放性
传统课堂给人的感觉是严谨的、精确的,但不免让人觉得是枯燥的,无味的,特别是高中数学课堂。我们需要通过每一堂数学课的学习能够帮助学生形成理性的思维、培养学生科学精神、促进学生个人的智力发展。要想跳出枯燥无味的怪全,我们需要对课堂进行重新的教学设计,好的教学设计则离不开创设合适的问题情境。2020年国家教育部发布了《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其中关于创设问题情境的具体要求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