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十二五”期间,城乡旅游一体化是我国旅游业发展的重要趋势,旅游业将是丘陵地区实现跨越发展的重要切入点和突破口。“地理是看不见的脚”,自然地理是区域发展的基础性载体和首要制约因素。丘陵地区发展旅游必须跳出固有思维,立足丘陵地区环境地质特征,从构建城乡一体的新型旅游目的地的高度,加快推进城乡旅游一体化发展。本文依托2010年度四川省旅游局、四川省旅游协会重点科研课题《城乡一体化中的旅游统筹发展动力机制及发展模式研究》(课题编号:川旅研[2010-005])研究成果。以“四川丘陵地区”为研究对象,重点研究和探讨研究四川丘陵地区城乡旅游一体化发展的动力机制、发展模式和实现路径。本文采用文献研究和实证研究的方法,立足丘陵地区环境地质特征,从旅游资源、旅游产品和旅游产业角度分析归纳了丘陵地区旅游发展特征,较为全面地归纳了四川丘陵地区城乡旅游一体化发展现状。发现丘陵地区城乡旅游一体化发展理论研究的不足与发展实践存在的问题具有对应关系,均反映在发展动力机制不明,发展模式及实现路径模糊上。具体研究上,本文引入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委员会(UNCSD)提出的驱动力—状态—响应(DSR)模型,构建了以IURTH(The integration of urban and rural tourism ofhilly)=f[D, S, R (P, C, M)]为核心的丘陵地区城乡旅游一体化DSR发展动力机制模型。认为丘陵地区城乡旅游一体化是丘陵地区城乡二元经济和城乡旅游产业发展到一定阶段,在丘陵地区特有的环境地质特征基础上,内外部压力以及相关利益诉求共同构成驱动力的驱动下,影响到城乡旅游功能、形象、氛围和效益等状态的改变或者发展,并进一步通过政府、城乡居民、市场投资者的意愿和行为作出响应,从而实现一体化的城乡旅游目的地螺旋式上升发展和提高。其中,建立健全机制、研发提升产品和协调共享利益是丘陵地区城乡旅游一体化发展的核心因素。在发展模式和实现路径研究方面,本文引入“椭圆理论”,提出丘陵地区城乡旅游目的地可以理解为一个具有“城市”和“乡村”两个焦点的大椭圆。在此基础上,本文构建了丘陵地区“椭圆模型”城乡旅游目的地体系,依据“椭圆理论”的焦点等效,各点聚合,整体扩张、演化等定律,将丘陵地区城乡旅游目的地的发展模式归纳为:规划一体化、产业一体化和市场一体化三种模式。进而提出以“四大机制创新”为龙头和引领,以规划、建设、营销“三同步”为主要措施和重要保障,以功能、形象、业态“三相融”为工作方向,以设施、环境、效益“三共享”为工作目标等为主要内容的四川丘陵地区城乡旅游一体化发展实现路径。最后,以四川丘陵地区的典型代表遂宁市安居区为例进行实证研究,分析归纳了安居区城乡旅游一体化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并利用本文研究成果,结合安居区实际,从加速融城发展,明确城乡旅游一体化发展重点;深化产业配套,搭建城乡旅游一体化发展平台;协调主体利益,营造城乡旅游一体化发展氛围等三个方面提出加快推进安居区城乡旅游一体化发展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