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职业倦怠最初的涵义是指那些助人行业的人们因为工作时间过长、工作量过大、工作强度过高所经历的一种疲惫不堪的状态。它具有三个核心成分:情绪衰竭、低个人成就感和人格解体。Lee和Ashforth的元分析理论从需要和资源角度,Maslach和Leiter的工作匹配理论从工作负荷、控制、报酬、社交、公平、价值观冲突要相互匹配的视野,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中国人力资源开发网(www.Chinahrd.net)联合国内众多知名媒体运用问卷调查的方法,均对职业倦怠的发生机理进行了研究。相关研究的结果证实了高校图书馆馆员职业倦怠的严重性:全国平均职业倦怠程度指数中轻度、中度、重度倦怠的数据分别是70.00%、39.22%、13.00%,而高校图书馆馆员的指数则为92.95%、61.33%、27.30%。高校图书馆馆员的职业倦怠在生理、心理、行为等方面均有表现且相互交叉、互相影响。导致高校图书馆馆员职业倦怠的原因主要有:高校图书馆在社会大环境中被轻视、在高校内部被歧视、高校图书馆内部环境与工作性质的影响,以及角色冲突、角色模糊与角色转换能力不足、工作与生活的压力、人际关系方面的原因等诸多因素。弱化和消除高校图书馆馆员职业倦怠的对策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组织行动干预,包括摆正高校图书馆的地位和提高馆员待遇、建立科学评价体系、组织运用各种管理理论进行干预等;另一方面是心理干预,包括对高校图书馆馆员集体的干预和对馆员个体的干预,以及馆员个体的自我心理调节。在我国的传统和现实环境之下,馆员个体增强自我心理调节能力显得尤为重要,因此,要改变产生职业倦怠的应激源、提高认识能力和运用心理策略的能力、运用换位思考法、变消极应对为积极应对、运用心理暗示策略、学会自我调适,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