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在我国的恶性肿瘤中,胃癌胃癌的发病率居第二位。胃粘膜肠化生特别是大肠型化生被认为与肠型胃癌的关系密切,是公认的胃癌癌前病变。肠化生的病因和结局目前仍不十分清楚,胆汁反流被认为是胃粘膜肠化生的病因之一,但其致病机制不明确,本文检测了CDX2和MUC2在肠型胃癌和及其癌前病变中的表达水平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共收集95例经胃镜活检或手术切除组织的胃粘膜石蜡包埋标本,其中慢性浅表性胃炎不伴有肠化生10例、慢性浅表性胃炎伴有肠化生30例(其中伴有胆汁反流者19例,不伴胆汁反流者伴有11例)、慢性萎缩性胃炎伴有肠化生21例、不典型增生4例、肠型胃癌20例、胃大部切除术后残胃炎不伴有肠化生10例。应用Warthin-Starry硝酸银染色检测HP,肠化生的亚型染色采用AB/HID方法,参照El-Zimaity等的方法将肠化生分为3型,即完全型(Ⅰ型)、不完全小肠型(Ⅱ型)及不完全大肠型(Ⅲ型),应用单克隆抗体S-P免疫组化法检测CDX2蛋白、MUC2蛋白。结果:CDX2阳性表达定位在细胞核,MUC2的阳性表达定位在细胞质。CDX2、MUC2在慢性浅表性胃炎不伴有肠化生组无阳性表达。CDX2在浅表性胃炎伴有肠化生组,慢性萎缩性胃炎伴有肠化生组,肠型胃癌组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70.66%,52.38%,30%,各组之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MUC2在各组的阳性率分别为46.66%,66.66%,80.0%,肠型胃癌组高于慢性浅表性胃炎伴有肠化生组(P<0.05)。在浅表性胃炎伴有肠化生组Hp的检出率为70.33%,高于慢性浅表性胃炎不伴有肠化生组(20%),慢性萎缩性胃炎组(42.86%)和胃癌组(52.83%)(p<0.05);各组CDX2蛋白在Hp阳性者的表达明显高于Hp阴性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DX2表达在有胆汁反流的胃炎中的阳性率89.74%,明显高于无胆汁反流的胃炎组(54.54%,P<0.01),在胃大部切除术后不伴有肠化生的组织中几乎不表达。在肠化生的亚型中CDX2和MUC2表达不尽相同,在Ⅰ型肠化生组中CDX2的阳性率为88.23%,高于Ⅲ型肠化生组(54.54%,P<0.05);MUC2的阳性表达率23.52%,明显低于Ⅲ型肠化生组(81.81%,P<0.01);在Ⅰ型肠化生组和Ⅱ型肠化生组以及Ⅱ型肠化生组和Ⅲ型肠化生组之间CDX2和MUC2的阳性率无明显差异。在慢性浅表性胃炎伴有肠化生组和肠型胃癌CDX2的阳性表达和MUC2的阳性表达具有相关性(P>0.05)。结论:①CDX2基因的异常过度表达与胃粘膜肠化生的发生有关,可能是胃粘膜肠化生的启动基因之一;②CDX2与胆汁反流诱导的胃粘膜肠化生密切相关,胆汁反流可能启动CDX2基因的表达,诱导胃粘膜肠化生;③Hp感染参与了胃粘膜肠化生的发生过程,机制可能是通过启动CDX2基因的表达;④MUC2基因上调表达参与了胃粘膜的癌变过程,特别是自胃粘膜肠化生到肠型胃癌的过程;⑤CDX2基因的丢‘失且有MUC2基因蛋白的阳性表达可能是肠型胃癌形成的一个标志,联合检测CDX2和MUC2基因对早期肠型胃癌的诊断有一定的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