铋系多铁氧化物的铁电起源及相关电控磁性机制的第一性原理研究

来源 :华东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axtho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多铁性材料是一类同时具有两种或两种以上铁性特征(铁电性、铁磁性、铁弹性或铁涡性)的多功能材料,而其中各种铁性之间存在耦合关系使得多铁性材料具有潜在的应用前景。作为多铁性材料的研究先锋,BiFeO3(BFO)是少数在室温条件下同时具有反铁磁性和铁电性的单相多铁性材料,其磁电耦合效应和电控磁性受到研究者的广泛关注。而作为自旋电子学的一个重要分支,电控磁性成为目前信息科学的研究热点之一,并且在基础研究与信息存储领域有着重要的意义。目前普遍的观点认为BFO的铁电性起源于Bi-6s孤对电子,但这很难解释四方相BFO的铁电极化强度以及铁电极化方向和磁化易轴存在的耦合关系。本论文采用第一性原理计算方法,结合我们发展的轨道选择性外场(Orbital Selective External Potential, OSEP)方法,阐明了BFO的铁电起源,并揭示了相关电控磁性的物理机制。主要内容和创新点如下:1和南京大学万贤纲教授合作发展了OSEP方法。该方法可以精确地控制特定原子轨道的移动,有助于研究原子轨道对材料物理和化学性质的影响。OSEP方法可以同时在不同原子轨道上施加外势场,这给研究体系的某些现象或是起源问题提供了多种选择性。2在间接磁交换体系中发现一种全新的铁电形成机制,磁性相互作用有利于形成铁电相,若磁性能具备克服弹性能的条件,体系会呈现铁电相。以经典的反铁磁材料MnO为例,计算得到双轴压应力可以增加磁性能,降低弹性能,从而导致铁电相的出现。3研究了BFO的铁电起源。计算发现除了Bi-6s孤对电子对铁电性有影响之外,Fe-3d态对铁电性也有贡献,包括间接超交换作用和Fe-O成键。尤其是在四方相BFO中,由于Fe-O-Fe超交换作用的增强,使得Fe-3d态对铁电性的影响更加明显,铁电极化强度也随之增强。4研究了类四方相BFO的电控磁有序和金属-绝缘相变。结果发现[001]极化态的BFO在晶格常数为3.91A附近其反铁磁序出现从C1型向G型的转变,而这种改变可以用海森堡交换积分常数Jc和J2c的竞争来解释。同时,由于[111]极化态一直保持在G型反铁磁序,因此在一定条件下外加电场使得铁电极化从[001]转到[111]方向,相应的反铁磁序从C1型转变为G型,从而实现了电控磁有序。而通过计算类四方相BFO的线性和非线性光学性质,发现在低频处二次谐波系数χzzz(2)对C1型反铁磁序的响应要比G型反铁磁序强很多,因此可以通过探测χzzz(2)来区别C1型和G型反铁磁序。应力和铁电极化方向不仅能改变磁有序,也能诱导金属-绝缘相变,当晶格常数逐渐增加时,[001]极化态从绝缘态变为金属态,而[110]极化态却从金属态变为绝缘态,因此在一定的晶格常数下外加电场可以改变铁电极化方向来引起金属-绝缘相变的出现。5研究了BFO的磁晶各向异性能和净磁矩。计算发现当铁电极化从[111]转到[001]方向时,其磁晶各向异性能将会增加一个数量级,这增强了体系中Dzyaloshinskii-Moriya相互作用。通过考虑BFO的非共线磁序,计算得到磁矩偏角以及净磁矩都会出现明显的增加,从而体现出一种电控净磁矩的效应。
其他文献
通过化学成分分析、硬度测试、非金属夹杂物检验以及金相检验等方法,对某型号乘用车发动机连杆螺栓的断裂原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螺栓材料内有较多未溶解的块状铁素体组织,
自古以来,当人们仰望星空时总是情不自禁地询问宇宙究竟是如何诞生的.为了回答这个古老而神秘的问题,美国航空航天局制定了一个宇宙起源计划,准备发射一系列太空望远镜寻求答
期刊
对于66kV变电站的接地电阻,各地的执行标准并不一致。经过差异分析得出,不大于4Ω只是满足相关要求时的最低标准。而国网公司的“十八项反措”要求接地电阻不大于0.5Ω,该规定依
本文针对某铸造车间先进的精密铸造生产线上存在的不能实时监测现场生产情况的问题,开发了一套嵌入式实时监测系统。采用SOC型单片机C8051F022实现现场数据的实时采集,并与工
文章就会计电算化课程的教学目的、内容和教学方法介绍一些体会
在刚度链计算模型中直接利用真实主断面参数快速求解,是车身结构刚度链设计方法必须解决的关键问题.在建立和完善轿车车身弯曲静刚度链计算模型的基础上,以刚度链节点参数可
利用MSC/Nastran软件求解了某商用车白车身刚度及灵敏度,获得了关重模块如覆盖件、纵梁、横梁等对白车身弯扭刚度的贡献比,发现横梁模块对扭转刚度的贡献明显偏低,仅为0.79%.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