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本实验以小鼠宫颈癌U14细胞接种C57BL/6雌鼠,建立小鼠宫颈癌移植瘤模型。体外培养C57BL/6雌鼠及半相合基因鼠CB6F1(BABL/C×C57BL/6的杂交子一代,雌性)来源的效应性T淋巴细胞,作用于荷瘤C57BL/6雌鼠,检测其对小鼠瘤组织中的STAT3、P-STAT3、TGF-β1、IFN-γ表达的影响,观察各组小鼠生存期、GVHR的严重程度。探讨同源基因或半相合基因效应性T淋巴细胞过继免疫治疗的抗瘤效果,为临床宫颈癌的治疗提供新思路。方法:1体外培养小鼠宫颈癌U14细胞,建立C57BL/6小鼠宫颈癌移植瘤模型。2肿瘤抗原致敏的成熟DC制备:将C57BL/6、CB6F1小鼠骨髓细胞,体外加入rmGM-CSF、rmIL-4、肿瘤抗原裂解液,LPS诱导培养即可得到肿瘤抗原致敏的成熟DC。流式细胞仪分析其CD11c+、MHC II+、CD86+细胞表面分子表达情况。3效应性T细胞的制备:将C57BL/6、CB6F1小鼠脾细胞,经淋巴分离液分离获得淋巴细胞,尼龙毛柱吸附法收集T淋巴细胞。培养T淋巴细胞2天后,加入肿瘤抗原致敏的成熟DC,培养5天,即可得到效应性T细胞。4LDH法效应性T细胞体外杀伤实验:将C57BL/6、CB6F1效应性T细胞与宫颈癌U14细胞以50:1、25:1比例混合,混合8小时后,酶标仪检测培养液上清中LDH含量,计算效应性T细胞对肿瘤细胞的杀伤率。5实验动物分组及治疗:将荷瘤小鼠C57BL/6完全随机分至3组,每组8只。PBS组(A组):0.5ml PBS鼠尾静脉注射,每5天1次,共注射3次;同源基因效应性T细胞组(B组):1×106个/0.5ml C57BL/6来源效应性T细胞鼠尾静脉注射,每5天1次,共注射3次;半相合基因效应性T细胞组(C组):1×106个/0.5ml CB6F1来源效应性T细胞鼠尾静脉注射,每5天1次,共注射3次。观察各组小鼠生存期。6免疫组化SP法检测荷瘤小鼠C57BL/6肿瘤组织STAT3、P-STAT3、TGF-β1、IFN-γ表达情况,采用图像分析软件对免疫组化结果进行分析,用阳性细胞百分比表示其含量。7HE染色观察各组小鼠瘤组织坏死情况、肝及小肠的病理改变。结果:1背部皮下接种1×106U14细胞的C57BL/6小鼠,约7天后肉眼可见接种部位肿块直径达0.5cm。2肿瘤抗原致敏的成熟DC:细胞培养7天后,大部分悬浮生长,成簇明显,细胞表面可见毛刺状突起。流式细胞仪分析其CD11c+MHC II+细胞纯度为92.4%,CD11c+CD86+细胞纯度为88.8%。3LDH法效应性T细胞体外杀伤实验:效靶比为50:1条件下C57BL/6、CB6F1效应性T细胞对U14细胞杀伤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效靶比25:1条件下C57BL/6、CB6F1效应性T细胞对U14细胞杀伤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各组老鼠生存期:A组B组、A组C组小鼠生存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C组小鼠生存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C57BL/6小鼠瘤组织免疫组化结果:A组和C组小鼠相比,瘤组织中STAT3、P-STAT3、TGF-β1、IFN-γ表达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和B组小鼠相比,瘤组织中P-STAT3、TGF-β1表达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瘤组织中STAT3、IFN-γ表达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和C组小鼠相比,瘤组织中P-STAT3、TGF-β1、IFN-γ表达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瘤组织中STAT3表达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HE染色结果:HE染色观察各种小鼠瘤组织,B组和C组小鼠瘤组织较A组小鼠瘤组织坏死面积大。各组小鼠肝及小肠未见明显病理变化。结论:1在体外实验中,CB6F1来源的效应性T细胞与C57BL/6来源的效应性T细胞都能够杀伤小鼠宫颈癌U14细胞,且两者杀伤率未见统计学差异。2C57BL/6来源的效应性T细胞过继免疫治疗,拮抗TGF-β1表达,P-STAT3低表达。3CB6F1来源的效应性T细胞过继免疫治疗,除拮抗TGF-β1表达、P-STAT3低表达外,STAT3低表达、IFN-γ高表达。4C57BL/6、CB6F1来源的效应性T细胞作用于荷瘤C57BL/6小鼠未见明显GVHR。5CB6F1来源的效应性T细胞过继免疫治疗与C57BL/6来源的效应性T细胞过继免疫治疗都能够延长荷瘤C57BL/6小鼠的生存期,且两者生存期未见统计学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