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通过利用腰部多排螺旋CT扫描重建图像,对腰部肌群进行相关测量,提供出横断面积及CT值等影像资料,为临床腰部疾病诊断提供发病机制、干预作用等基本信息的依据。同时对男女不同年龄组人群进行比较,为腰部疾病的诊断、治疗和预防提供详实可靠的测量数据。方法:收集我院2010年9月至2011年4月间在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放射科检查的240例腰部CT扫描图像重建(体检病人包括患下腰痛患者)在不同的腰椎横突水平测量腰大肌、腰方肌、竖脊肌横断面积和平均CT值等。其中20-29岁为A组、29-39岁为B组、39-49岁为C组、49-59岁为D组、59-69岁为E组、70-79岁为F组。每组40例患者(男20例、女20例)。检查前排除金属伪影干扰可能,嘱患者仰卧位平躺,放松、平静呼吸。本研究采用ToshibaActivion16排螺旋CT扫描仪器,扫描参数:电压120kV、电流250mA、层厚1mm,层间距1mm容积扫描。应用Xiphoid软件进行数据测量及后处理,获取不同层水平腰部肌群的横断面积及CT值。采用SPSS16.0统计软件,分别求出平均数、标准差和P值等,并对各组进行方差分析,当P<0.05时有统计学意义。结果:男性腰大肌横断面积平均值由A组到F组分别为14.18cm~2、14.18cm~2、13.92cm~2、11.66cm~2、11.11cm~2、10.32cm~2,平均CT值52.85HU、51.19HU、46.99HU、43.56HU、40.88HU、39.51HU。女性腰大肌横断面积平均值由A组到F组分别为7.54cm~2、8.20cm~2、8.16cm~2、8.18cm~2、7.59cm~2、7.06cm~2,平均CT值48.51HU、45.13HU、41.0~2HU、37.5~2HU、36.46HU、31.11HU。男性腰方肌横断面积平均值由A组到F组分别为13.40cm~2、13.53cm~2、13.33cm~2、11.17cm~2、10.57cm~2、9.73cm~2,平均CT值53.16HU、51.54HU、46.81HU、43.~25HU、40.65HU、39.36HU。女性腰方肌横断面积平均值由A组到F组分别为8.1~2cm~2、8.83cm~2、8.84cm~2、8.83cm~2、8.22cm~2、7.68cm~2,平均CT值48.71HU、45.33HU、40.97HU、37.18HU、36.17HU、31.09HU。男性竖脊肌横断面积平均值由A组到F组分别为16.93cm~2、16.81cm~2、16.57cm~2、13.78cm~2、13.33cm~2、12.52cm~2,平均CT值5~2.1HU、50.31HU、46.10HU、41.93HU、39.06HU、37.59HU。女性竖脊肌横断面积平均值由A组到F组分别为10.90cm~2、11.78cm~2、11.65cm~2、11.31cm~2、10.59cm~2、10.18cm~2,平均CT值47.42HU、44.34HU、39.9~2HU、35.47HU、33.41HU、~26.99HU。结论:通过对~240例图像重建分析,多排螺旋CT能清楚显示腰部肌群及邻近周围器官的解剖结构,并能对骨质密度有较好的分辨,但对竖脊肌的分区准确性稍差。相同性别的不同年龄组腰部肌群测量横断面积由于老化肌肉的纤维数量减少、脂肪沉积而呈下降趋势,在39-49岁年龄组变化趋势明显。相同年龄组的不同性别腰部肌群测量存在不同差异,男性肌肉横断面积略大于女性,且变化趋势亦不相同,女性下降曲线略早于男性。结合临床资料,椎体的稳定与腰部肌群息息相关,当出现生理曲度侧弯或滑脱时,两侧腰部肌群形态学往往发生了变化。腰部肌群横断面积及CT值等形态学参数,为临床诊断、干预治疗、康复锻炼等提供有力指导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