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极磷虾油分级制备及其品质分析

来源 :大连工业大学 | 被引量 : 1次 | 上传用户:clarkkevin_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南极磷虾油作为一种新型的海洋功能性油脂受到广泛的关注,它也是南极磷虾相关产品中营养功效、附加值都相对较高的产品,这也使其成为最具开发前景的南极磷虾产品之一。现阶段南极磷虾磷脂的提取技术主要有超临界萃取法、超声波和微波酶辅助提取法、有机溶剂萃取法、酶水解结合溶剂法等。虽然溶剂提取法分离的效率较高,便于连续操作,但磷虾磷脂的提取率较低,操作步骤繁琐,而且残留的有机溶剂的含量易超标,并且有些有机溶剂具有较高毒性,这些原因都使此方法的使用受到限制。超临界萃取法避免了有机溶剂的残留,但仍为“一锅端”的粗放提取。仅仅关注了脂质的提取效率,而所提取磷虾油的组成却受限于磷虾原料,难以保持一致,尤其是磷虾油中的磷脂成分含量存在较大差异。本研究对磷虾脂质进行分级提取,制备不同脂质组成的磷虾油,既可丰富磷虾油的种类,制备不同功能特性的磷虾油,又可以根据需要调配出目标组成比例的磷虾油产品,恒定磷虾油终端产品品质。具体研究如下:1、“两步法”分级制备南极磷虾油首先采用超临界二氧化碳萃取法对热干南极磷虾粉进行第一步提取,获得一级提取南极磷虾油和一级提取南极磷虾粉;其次采用无水乙醇对一级磷虾粉进行第二步提取。分别考察了夹带剂和萃取时长对一级和二级提取磷虾油品质的影响。结果可知,(1)有无夹带剂或延长萃取时间对一级磷虾油的提油量影响不显著;(2)延长超临界萃取时间可有效地提取一级磷虾油的甘三酯、游离脂肪酸、胆固醇等非极性脂质,对二级磷虾油的极性脂质有显著富集作用;(3)在相同萃取时间条件下,夹带剂的使用可显著提高一级磷虾油脂质分离效果;2、载体助溶剂协同超临界二氧化碳萃取技术制备南极磷虾调和油以天然植物油(大豆油)作为载体助溶剂,建立了“载体助溶剂协同超临界二氧化碳法”萃取南极磷虾油的工艺方法。考察了不同超临界分离釜压力对制备得到磷虾调和油品质的影响。结果可知,(1)通过载体助溶剂协同超临界萃取法可显著地提高磷虾调和油的萃取效率,相比较单纯超临界萃取法,其萃取率从6.65%提高到30.84%;(2)在分离压力6 MPa,8 MPa和10 MPa条件下,磷虾调和油的酸值和过氧化值均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3)磷虾调和油的非极性脂含量有一定地提高,但其极性酯含量则差异不显著;(4)磷虾调和油的PUFA含量显著高于单纯超临界萃取的磷虾油;(5)助溶剂协同超临界二氧化碳萃取得到的磷虾调和油,有效地去除了磷虾油部分不良特征风味。上述结果表明,通过本研究采用的“两步法”分级制备南极磷虾油,可有效富集磷虾油磷脂含量。载体助溶剂协同超临界萃取的磷虾调和油,可显著地提高脂质萃取效率,并改善了脂质品质,对开发南极磷虾油产品具有重要意义。
其他文献
针拨白内障复明术的再评价王爱琴针拨白内障是祖国医学宝贵遗产之一,六十年代末,七十年代初风行全国,广泛推广使用。随着医学科学的发展,白内障冷冻摘出、小切口超声乳化白内障摘
笔者在解读中国美术观基本内涵的基础上,对中国美术观的生成前提与内在特性进行了澄清,并探讨性地提出了构建中国美术观所应强调的几条基本思路。
近年来,地表水中锰污染问题日益严重,主要表现为季节性、周期性污染。饮用水中锰含量过高会损害人体中枢神经系统、危害人体健康,加速输水管道壁上沉淀积累,堵塞水表和用水设备,减少管道使用寿命,使卫生洁具上形成斑点以及使衣物变色等。因此,开展地表水中锰去除的研究有重要意义。催化氧化法是近几年提出来的一种去除饮用水中铁、锰和氨氮的新方法。本文研究了复合锰氧化膜对地表水中锰的去除性能及其影响因素,并初步探讨了
以三相12/8极开关磁阻发电机为例,分析了影响其输出功率的主要因素.在MATLAB/Simulink中,通过频谱分析模块,分析了功率信号的主要频率组成,在此基础上介绍了功率滤波测量的常
目标和分心物之间的干扰可能发生在刺激加工水平上也可能发生在反应水平上。然而,对于发生在这两种水平上的干扰所涉及的神经振荡机制,目前的研究尚不清楚。为了解决这一问题
在实际问题中存在着Neumann边值情形.为了实际需要,对其条件下线性二阶Hamilton系统的指标理论进行了研究,同时给出对应渐近线性系统解的存在性与多重性的判断定理.
系统性红斑狼疮31例误诊分析陈勇,忻亚飞本文收集了我院自1987~1992年间收治的系统性红斑狼疮(SLE)53例,全部病例符合1982年ARA的SLE诊断标准,其中31例入院前误诊,误诊率为58.2%,规就此31例作一误诊分析,临床资料1、一般资
对变分不等式问题定义了信赖域子问题的最优值函数,研究了最优值函数的性质,并在强单调的条件下,利用最优值函数为可行解进行了一个全局误差估计.
在国民经济迅猛发展的今天,对电力系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自动化技术的引入对电力系统是一个极大的促进,配网自动化是目前国际上电力系统的一个发展趋势,代表了当今世界上电力
针对目前复杂曲线加工实例缺少的现状,基于差分插补原理定义了双曲线ISO代码,详细论述了将双曲线的ISO代码翻译成差分插补代码的方法及其程序的实现,并在Windows XP环境下用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