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林纾的众多译本中,《拊掌录》是为数不多的散文小说集译著。它涉及体裁广泛,语言风格多样,因译文优美而风靡一时。但对其中的改译,常常归为林纾翻译的“讹”。事实上,林纾不仅仅是翻译家,作为古文家、文论家和画家,其身份对《拊掌录》翻译的影响十分深远,却未受充分重视。因此,本文认为有必要从林纾文论家和画家的身份入手,对译文与原文进行对比分析,充分挖掘林纾的文论与画论对译文产生的影响。因此,本文采用描述性方法,运用改写理论分析《拊掌录》中的“讹”,主要从诗学和意识形态角度阐释林纾身份对翻译的影响。具体而言,首先,在以往对文章学的探讨中,研究者较为关注《史记》、《左传》、《汉书》等秦汉散文、史书的影响,或探索桐城派与林纾写作、翻译的关系。但从其早年专攻欧阳修,晚年编选唐宋古文的经历来看,唐宋八大家的文章写作对其翻译应有较大影响。此外,林纾的文论,时常提及桐城派代表归有光,归重其文抒情感人,尤其是事关天属友朋的散文。而桐城派描写日常生活的“小文章”与小说笔法很可能成为林译人物、场景描写的借鉴。第二,关于林纾画家身份对翻译的影响研究,还没有展开,特别是空间位置、颜色调配、写意传神与意境构造四个维度的改写。此外,从语言风格来看,《拊掌录》包含了从幽默到家庭真乐再到韶华易逝的哀叹。可看作围绕“乐”进行的情感转换,以此连贯风格,呼应标题“拊掌”之意。本文旨在通过林纾的身份视角,拓展对林译小说的研究,探索林译错“讹”背后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