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2010年以来,我国股票市场上股权质押业务呈现爆发式增长。特别是,2015年资本市场的蓬勃发展,使得当年新增的股票质押市值迅速突破4万亿元。根据中国证券登记结算有限责任公司的数据,截止到2018年10月,在沪深两市上市的3554家公司中,有3485家都涉及股权质押业务。随着增长速度的减缓和公司股价的回落,股权质押业务面临平仓风险的消息频频传出。对此,上海证券交易所于2018年3月12日发布了《股票质押式回购交易及登记结算业务办法》办法,对出质人股权质押比例等方面内容进行了更严格的规范。在此背景下,上市公司大股东股权质押行为及其经济后果引起了实务界与学术界广泛的探讨。现有关于股权质押的文献广泛讨论了大股东股权质押的动机,及其对上市公司绩效、盈余管理、创新等方面的影响。但是,关于控股股东股权质押对上市公司投资行为及其抑制性的研究仍然较少。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中,通过有效的资本配置提高投资效率,是上市公司得以长远发展的重要保证。因此,本文从上市公司的投资行为切入,系统地研究控股股东股权质押的经济后果。具体来说,本文拟分析以下三方面的内容。首先,研究控股股东股权质押对上市公司整体投资效率的影响。其次,关注控股股东股权质押行为对上市公司非效率投资主要体现在投资不足还是过度投资上。最后,本文还进一步检验了股权质押与企业投资效率可能存在的非线性关系,市场化进程、机构投资者持股的抑制性作用以及股权质押影响企业非效率投资的作用机制。本文以沪深A股非金融类上市公司2007—2016年的数据作为研究样本对以上内容展开深入的研究。检验发现,控股股东股权质押行为会显著降低上市公司的投资效率,并且随着质押比例的升高,上市公司的非效率投资越严重。为厘清控股股东股权质押如何降低投资效率,我们将上市公司的非效率投资行为分为投资不足与投资过度。研究结果发现,控股股东股权质押主要加剧了上市公司的投资过度,对投资不足无显著影响。在进一步检验部分,本文还发现控股股东股权质押比例升高与上市公司过度投资行为呈现倒“U”型非线性关系。而且,只有在市场化进程快、机构投资者持股比例低的组别中控股股东股权质押与上市公司投资效率存在非线性相关关系,说明市场化进程慢与外部机构投资者高比例持股的上市公司对控股股东股权质押与过度投资行为的非线性关系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同时,我们发现,控股股东股权质押是通过影响两类委托代理问题影响企业投资效率的。本文的研究结论存在较强的理论与实践意义。在理论层面,本文的研究不仅深化和拓展了有关控股股东股权质押经济后果的研究,也从控股股东股权质押的视角为上市公司非效率投资的影响因素提供了新的解释。同时,上述发现还为权变理论的伦理困境与大股东的行为选择理论提供了新的经验证据。在实践层面,本文的研究有助于为质权人与外部投资者等信息使用者做出更有效的投资决策等行为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