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对虾脊兰属植物虾脊兰的化学成分及活性进行研究,旨在寻找结构新颖、活性较好的化合物,为该药用植物的研究与合理开发利用提供理论基础。方法:1、用甲醇对虾脊兰浸提3次(7天/次),总提取物分别经石油醚、二氯甲烷、乙酸乙酯、正丁醇萃取,采用硅胶、氧化铝、聚酰胺、凝胶Sephadex LH-20、C18、MCI等多种柱色谱技术及重结晶等对不同极性部位进行分离。通过核磁共振碳谱、核磁共振氢谱、质谱、X-单晶衍射、理化性质及相关数据库对分离得到的化合物进行结构解析。2、采用四氮唑盐还原法(MTT法)对药材不同部位进行抗癌活性筛选,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法)检验不同部位对巨噬细胞的活化作用,采用药基法对结核分枝杆菌H37Rv进行体外抗结核实验。结果:1、从虾脊兰中分离得到35个化合物,分别被鉴定为角鲨烯(1)、β-谷甾醇(2)、麦角甾-7,22-二烯-3β-醇(3)、22E-5α,8α-过氧麦角甾-6,22-二烯-3β-醇(4)、豆甾-4,6,8,22-四烯-3-酮(5)、24-亚甲基环木菠萝烷醇(6)、3,5-二甲氧基菲-2,7-二醇(7)、靛玉红(8)、1H-咪唑-4-甲酸丁酯(9)、邻氨基苯甲酸甲酯(10)、对羟基苯丙酸甲酯(11)、阿魏酸甲酯(12)、反式阿魏酸甲酯(13)、反式香豆酸甲酯(14)、3,3’-dihydroxy-5-methoxybibenzyl(15)、对苯二甲酸-1-异丁基-4-(2’-乙基-正己基)-二酯(16)、N-benzoyl-L-phenylalaninol(17)、邻苯二酚(18)、咖啡酸甲酯(19)、对香豆酸(20)、对羟基苯丙酸(21)、4-羟基-3,5-二甲氧基肉桂酸甲酯(22)、水杨酸甲酯(23)、邻苯二甲酸二丁酯(24)、邻苯二甲酸二异丁基酯(25)、bis(2-ethylhexyl)benzene-l,2-dicarboxylate(26)、wrightiadione(27)、松柏醇(28)、双苯吡酮(29)、槲皮素-3-O-β-D-吡喃半乳糖苷(30)、蔗糖(31)、麦芽糖(32)、棕榈酸甲酯(33)、十六烷(34)、dotriacont-1-ene(35)。2、不同部位的抗癌活性实验中,与阳性药阿霉素相比,(1)石油醚部位(QY-1)对人宫颈癌细胞株Hela有较弱的抑制作用;(2)水部位(QY-5)对人对肝癌细胞株BEL-7402有弱的抑制作用;(3)所有极性部位对人胃癌细胞株BGC-823无抑制作用;(4)石油醚部位(QY-1)、二氯甲烷部位(QY-2)对人非小细胞肺癌细胞株A549有一定抑制作用,乙酸乙酯部位(QY-3)对A549有弱的抑制作用;(5)正丁醇部位(QY-4)、水部位(QY-5)、总提物(QY-6)对人膀胱癌细胞株T-24有微弱的抑制作用;(6)石油醚部位(QY-1)对人白血病细胞株K562有弱的抑制作用,总提物对K562细胞有较弱的抑制作用。3、在巨噬细胞活化实验中,乙酸乙酯部位(QY-3)对巨噬细胞(RAW267.4)有一定的活化作用;在体外抗结核实验中,乙酸乙酯部位(QY-3)对结核杆菌H37Rv有抑制作用。结论:1、在虾脊兰中所分离的35个化合物中,酚酸类化合物17个,甾体5个,黄酮4个,生物碱2个,糖类2个,菲类1个,三萜类1个、脂肪族3个,以上化合物有33个是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2、在部位的抗癌活性实验中,除对胃癌细胞没有活性外,所有部位在抗肿瘤上显示出了一定的活性,这为民间使用该药治疗多种癌症提供了科学依据。作用较广泛的为QY-1和QY-3部位,尤其是QY-3部位具有抑制H37Rv的作用,提示了民间广泛使用该药治疗九子疡(颈淋巴结核)的合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