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这区域经济快速发展的时代,城市化进程较快的地区城市逐渐聚集,同发达国家的城市群形成一样,越来越多的发展中国家形成了大都市区、都市圈并迅速成长。在面对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和推进长江经济带及长江中游城市群建设的重大机遇,江西省全面融入长江经济带,积极打造建设南昌大都市区。因此,对南昌都市圈城镇体系等级规模、空间结构等方面展开研究是有很大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的,对南昌都市圈的城镇体系发展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本文以南昌大都市区为研究对象,将研究单元细化到建制镇级别,利用ArcGis、SPSS、Excel等软件,采用城市首位度、分形方法测算了2000年、2010年、2013年南昌大都市区城镇体系的规模级别分维数、空间结构相关维数等,从中分析南昌大都市区空间结构的演变特征;从自然地理条件、产业状况、交通状况、政策制度等方面分析南昌大都市区城镇体系空间结构的影响因素,并提出优化南昌大都市区城镇体系空间布局的对策建议,推动南昌大都市区城镇体系空间结构的协调发展。主要结论有:(1)南昌市大都市区城镇体系等级结构发育不均衡。首先城镇体系首位度高,等级规模差异过大,结构不完善,2013年,核心城镇南昌市区城区常住人口达到223.74万人,占绝对主导地位,2000年、2010年大都市区内中心城镇缺位,2013年仅有的一个中心城镇抚州市区常住人口50.69万人;其次中间序位城镇发育薄弱,2013年重点城镇有22个,城区常住人口合计140.87万人,约占南昌大都市区总常住人口的14.35%,而一般城镇共130个,城区常住人口合计354.63万人,约占南昌大都市区总常住人口的36.13%;最后是小城镇发展提升较快,中心城市缺位现象仍显著,2000年、2010年中心城镇个数均为零,2013年则出现一个中心城镇,而重点城镇变化最大由2000年的9个增加到2013年的22个;(2)2000年、2010年、2013年南昌大都市区城镇体系规模分维值D分别为1.3403、1.2517、1.2998,均大于1,表明南昌大都市区内城镇规模级别结构较为集中,首位城市垄断水平较高,演变过程中极化作用明显;将2000年、2010年、2013年南昌大都市区城镇体系规模分维值D进行比较,可得出分维整体呈现递减趋势。虽然分维值均大于1,但是呈现递减趋势,表明南昌大都市区虽呈极核结构,但其聚集作用和辐射作用有所降低;以南昌市区为测算中心测得的聚集维数是0.7395,其分维数均符合D<2,且偏小小于1,表明随着核心聚集发展,空间布局演变一直处于不平衡发展状态;南昌大都市区城镇体系容量维和信息维分别为1.5653、1.5055,测定系数分别为0.9914、0.9978,容量维和信息维均处于1<D<2,D值略微偏小,演变过程中空间分布均衡性有所改善,目前均衡性仍属于偏中低;南昌大都市区城镇体系空间结构的关联维数为0.2778趋近于0,发展过程中核心都市区聚集度高,而非核心区域关联度低。(3)南昌大都市区城镇体系空间结构演变的影响因素:南昌大都市区中部地区地势平坦,水系发达,城镇规模较大且空间分布密集,而西北部山体较多,东北部水水域面积大,城镇规模小且空间分布松散;区域内铁路、高速网络分布不均匀,交通通达性以南昌市区为核心往四周逐渐降低,核心城镇交通压力大,小城镇通达性及区域联系较弱;2012-2015年南昌大都市区的三产水平均为“二、三、一”,但服务业与制造业相持平或超越的趋势性愈发明显,大都市区内各城市产业支柱上出现了大比例重合,且产业的空间布局存在交叉重叠化,对城镇体系空间结构的发展产生反作用力;相关的发展规划促进了南昌市一些周边地方抱团发展,积极融入南昌经济圈,但各地政府为了追求本地区利益最大化而忽略区域内专业化分工,造成了大都市区内的重复建设和产业结构趋同。(4)南昌大都市区城镇体系空间结构演变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首位城市一极极化现象显著,即城镇体系空间结构呈现结核结构;城镇体系结构发展不均衡,城市体系空间分布较为松散;核心城镇发展优势突出,但大都市区内城际联系不强;大都市区处于初级极核发展阶段,且核心城镇吸引力呈下降趋势。(5)南昌大都市区城镇体系空间结构优化的对策与建议:加快核心城镇的发展,加速大都市区城市化进程;培育有潜力的次级中心城市,发展区域新增长极;优化产业结构,促进经济一体化;建立健全交通基础设施,加强区域交通体系的网络性建设;加强形成网络化与极化共同发展的远景空间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