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重动句作为一种在口语中被广泛使用的句型,自从王力先生1944年在他的《中国语法理论》中第一次提到后,引起了汉语学界越来越多学者们的关注。几十年来,学者们就这一句式的句法结构、语义特征、语用功能及与相关句式的变换等展开了一系列的研究和讨论。重动句,顾名思义即一个包含了两个相同动词的完整句子,通常由一个动宾结构加一个动补结构组成或写作(S)VO+VC结构,其中VO与VC顺序不可调换,二者在句法与语义上的联系十分紧密,通常表达同一主题内容并且中间一般不可插入其他成分。根据动宾与动补结构的语义关系以及动补结构中可以出现的补语的类型,可以将重动句主要分成三大类:描述类重动句、评述类重动句以及致使类重动句。以认知凸显观为基础的图形背景理论在解释语言中信息安排及焦点与人类认知特点的联系时发挥出了重要的作用。受启发于格式塔心理学中人类视觉遵守图形背景分离原则(Figure‐Ground Segregation)这一事实,美国语言学家Talmy将图形(Figure)与背景(Ground)的概念引入了语言领域,提出语言中一个概念的认知总是以另一个概念为参照,其中被参照的概念叫做背景,而需要被参照的概念是图形。正是因为图形与背景不能被人们同时注意,所以语言中图形与背景的分配也常常是不对称的。因此Talmy列举了语言中图形与背景的定义性和关联性特征以及五大时间原则,用以区分单句或者复句中的图形与背景。但是在具体分析重动句时,试图将主语分析成图形而补语或宾语分析成背景的尝试是不成功的,因为在包含两个动词的重动句中主语缺失是一种常态。因此我们做出一个假设:将动宾与动补结构分别看作两个紧密联系的概念,通过改写句子我们可以发现动宾与动补结构相当于两个并列的小句,其中动宾结构可以看做是动补结构论述的对象或起点即话题,动补结构的内容是对动宾结构的进一步叙述或展开即评述。既然人类的的认知遵循图形‐背景分离的原则,那么重动句中这两个结构在人们认知中的凸显度必然是不一样的,因此我们大胆假设动宾结构作为话语论述的起点是背景,在人们的认知中不太凸显,而动补结构作为话语的展开是图形,在注意中更为凸显。运用图形‐背景理论,我们对三大类的重动句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并试图验证以上的假设。在描述类重动句中,经过分别对补语是数量补语、状态补语、结果补语、时地补语及方向补语的重动句例句的分析,我们发现这类重动句中动宾结构(VO)通常或为已知的事物,或为时间轴上更早发生的事件,在认知拥有相对熟悉的特点或更为完整的框架;而动补结构(VC)则或为更不确定的事物或特点,或为时间上较晚发生的事件,在认知中更为不确定、不完整甚至出乎意料。换句话说,动宾结构相当于被描述对象,而动补结构则是描述的具体内容,动宾结构为动补结构提供描述的对象和范围。根据Talmy提出的图形‐背景的定义及相关区分特点,我们可以认定描述类重动句中动宾结构是背景,而动补结构是图形,因而动补结构在认知中更为凸显。在评论类的重动句中,同理运用图形‐背景的特点特别是凸显性、可及性与时间原则等,我们发现此类重动句中的动宾结构充当评论的起点,在认知中更容易被感知或发生的更早,而动补结构则相当于评论内容,在认知中更为凸显、不熟悉或发生的更晚。在致使类重动句中,动宾结构描述的事件充当致使事件,而动补结构叙述致使结果事件,两事件间有时间上的先后顺序,并且致使结果通常含有意料之外的含义,因而在认知中更为凸显。通过这些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在这三类重动句中,动宾结构是背景而动补结构是图形,动补结构是句子的重心和突显部分;动宾与动补结构相当于两个语义上紧密联系的并列小句。换句话说,动宾结构是句子的话题,而动补结构是对话题评述部分;因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重动句的认知顺序是从背景到图形,背景与图形是靠语义关系联系在一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