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以汉代居延地区历次出土的简牍为主要资料,结合传世的文献史料,集中探讨汉代边防职官的行塞职能。 全文共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言,论述选题的旨趣和对于论文所研究课题的学术史的回顾。本文探讨的是汉代的边防问题,集中于对汉代的边防职官进行研究。汉代的边防职官是边防地区的建设者和巩固者,是先进技术和文化的传播者,同时是维系两汉王朝和边疆民族关系的纽带。因此,对于这一问题进行研究,意义十分重大。本文以汉代的边防为研究对象,以居延地区为考察的重心,主要的原因有两个:首先,汉代的居延地区在边防上有着非常突出的战略地位,是西北边防的冲要之处。其次,自上个世纪以来,居延地区的历次考古发据极大地推动了中国边疆历史地理的研究,居延地区出土的汉代简牍为研究工作提供了丰富的史料。 在1972-1974年发现的居延新简中有著名的“候史广德坐不循行部”简,简文中详细记载了居延甲渠候官某部下属六座烽燧存在的种种问题。正是由于此简的发现,才使得学者注意到了行塞这一问题,行塞是巡行边塞的简称,就是由边防职官对边塞的屯戍工作进行例行检查,察漏补缺,纠举弊端,而后进行整改,行塞制度是汉代边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往学者在行塞纠举和簿书分类上的研究取得了非常突出的成就,他们的研究成果是本文的基础。 第二部分简要概述汉代的边防。汉代于边郡修筑塞障亭燧等防御性建筑,塞是指秦汉时代修筑于边郡的长城,障是指长城的附属防御建筑,塞障之下又有烽燧,构建了一整套完备的军事防御体系。汉代的边防职官,可以分为两大部类,一是以边郡太守为中心的边境地方镇守系统,太守全面负责郡内的大大小小的事务,都尉则协助太守统领军队。另一是为护羌校尉、使匈奴中郎将、护乌桓校尉等持节领护诸官,其官职都出现于西汉,到了东汉则发展成为固定的制度。 第三部分专门论述汉代的边防行塞制度,是本文的主体部分。本文从行塞与行塞文书、行塞之职官、行塞之内容、行塞之考核、行塞之意义这五个方面展开论述,力求使行塞制度得以完整地展现。 文献史料中关于行塞的内容不多,但居延地区出土的简牍史料中有大量的关于行塞的记录。汉代对于职官的行塞有着各种规定非常详细的规定:行塞需持有专门的文书以作为凭证,行塞时发现塞障亭燧存在种种问题时必须举报公示,责令改正。此外,对于行塞职官的食宿、行程等细节问题也有着细致的规定。汉代派往边郡行塞的职官,大多是与军事、监察系统有关的官员,可以分为两类,一是由中央政府专门派人不定期的进行巡行、视察;另一是由边郡的地方官员按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