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苦楝(Melia azedarach Linn.)是楝科(Meliaceae)楝属(Melia)植物,在我国分布广泛,是我国速生、多用途的优良乡土树种。本研究通过广东省多地点三年生苦楝种源家系试验林生长和适应性状的观测结果,分析了生长性状和造林保存率的地理变异及其趋势,对参试家系的生长进行了评价,在此基础上,初步选择了优良种源和家系。主要结论如下:1、苦楝树高、胸径、枝下高、干形、冠幅和保存率等性状在广东三个试验点内均表现出较为丰富的表型变异。各试验点内苦楝各性状在种源间差异均非常显著,种源选择潜力较大。各性状的种源重复力(2=0.42~0.98)均处于中等或较高水平。各性状在地点间、地点内区组间、种源间、种源与地点互作项以及种源与地点内区组互作项的差异均达到极显著水平;在各性状上,除随机误差项外,地点间或地点内区组间的方差分量百分比普遍高于其他效应项,说明生长性状受环境影响较大。2、苦楝各性状的地理变异主要表现为以纬向变异为主、经向为辅的趋势,树高、胸径、枝下高、干形和冠幅分别与纬度呈负相关,保存率与海拔呈负相关;其地理变异具有明显的气候生态学基础,来自气压较低、气温较高、雨水丰沛地区的种源在广东地区的适应性更好、生长更有优势。3、在试验点III上,苦楝各生长性状中,保存率和胸径为主要贡献性状,其次是树高和冠幅;14个种源被聚为两大类,类群I(0102、0524、0415、0205、0631、0309、1604、0739和0842号种源)多为我国南方地区种源,整体生长较快、干形良好且保存较完好;类群II(1101、1501、1154、1602和1603号种源)均为我国北方地区种源,整体生长较缓慢、主干较弯曲。4、各试验点内苦楝各性状的家系间差异非常显著,家系选择基础良好,且不同家系各性状表现均受到立地环境条件的极显著影响。各性状的家系遗传力大小存在明显差异,胸径(2=0.40~0.84)、树高(2=0.28~0.70)和冠幅(2=0.27~0.75)受较强的遗传控制,干形(2=0.00~0.42)和枝下高(2=0.17~0.29)受较弱的遗传控制,保存率(2=0.09~0.74)在不同试验点的遗传力水平变化较大。各试验点内参试家系在不同性状间的表型均值排名存在较大差异,且在不同年份间发生不同程度的波动,只有极少数家系在各个主要性状上均表现优良。各性状在地点间、地点内区组间、家系间、家系与地点交互项以及家系与地点内区组交互项的差异均达到极显著水平;在各性状上,除随机误差项外,地点间、地点内区组间以及家系与地点内区组交互项的方差分量百分比普遍高于其他效应项。5、苦楝树高、胸径、干形、冠幅和枝下高这5个生长性状之间大都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树高与胸径(r=0.35~0.71)、胸径与冠幅(r=0.53~0.60)的简单相关系数普遍较高。树高、胸径、干形和冠幅这4个生长性状普遍具有较高水平的早-晚遗传相关性,且均表现为正相关;在种源水平上,树高(=0.70~1.05)和干形(=0.65~1.09)的早-晚遗传相关系数较大;在家系水平上,胸径(=0.73~0.81)的早-晚遗传相关系数较大。6、在试验点I初步选出0413号、0753号、0523号、0412号和0527号等5个优良苦楝种源,主要来自广东、海南和云南省,各性状的遗传增益在0.38%~8.60%;在试验点II初步选出0739号、0631号和0205号等3个优良种源,主要来自云南、广西和江西省,各性状的遗传增益在0.44%~2.59%;在试验点III初步选出0415号、0205号和0631号等3个优良种源,主要来自广东、江西和广西省,各性状的遗传增益在-0.25%~9.02%。7、苦楝家系在不同性状上的育种值大小及排名存在较大差异,只有少数家系在各主要性状上的育种值均排在前20%,且参试家系各性状上的育种值排名在不同年份间出现不同程度的波动。8、在试验点I初步选出041号、042号、072号、035号、239号、223号、033号、040号、121号、034号、075号、243号、077号、036号、066号、224号、060号、076号、061号、102号、068号、230号和200号等23个苦楝优良家系,各性状遗传增益在0.00%~15.36%;在试验点II初步选出121号、325号、302号、296号、319号、135号、194号、311号、196号、120号、018号、304号、224号、290号、066号和303号等16个优良家系,各性状遗传增益在0.77%~5.06%;在试验点III初步选出293号、305号、053号、286号、065号、300号、064号、303号和260号等9个优良家系,各性状的平均遗传增益在1.05%~14.22%。在三个试验点间,047、054、147和225号家系具有平均遗传稳定性(bi=1,(94)2=0),遗传稳定性高于平均稳定性(bi<1)的家系有143、145、155、209、211、224、322、323、325、328、329、330和331号家系,低于平均稳定性(bi>1)的家系有053、055、056、064、065、066、142、205、214和217号家系。在试验点I内,034和333号家系在不同年份间具有平均遗传稳定性,031、075和239号家系的遗传稳定性接近平均稳定性,遗传稳定性高于平均稳定性的家系有105、142、159、161、223和247号家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