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本文以麻黄作为研究对象,系统收集现代临床应用麻黄治疗病症的医案,统计总结分析医案中麻黄的所治病症与病证、配伍、炮制、剂量与煎煮方法,对麻黄现代临床应用进行回顾性研究,以展现麻黄的现代临床应用规律,拓展麻黄临床应用范围,系统地总结现代应用麻黄的成果,为临床更加安全、灵活、有效应用麻黄提供可靠的数据与理论支撑。方法:本研究通过对中国知识资源总库(CNKI)和万方数据库、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维普网)检索,以“麻黄”为主题词,检索建库至2020年1月公开发表的所有应用含有麻黄处方治疗病症的期刊类文献,将所有含有麻黄处方纳入初步统计范围,并根据纳入与剔除标准进行筛选。将患者姓名、性别、年龄、病症类别、辨证类型、处方组成与剂量、所用麻黄炮制品以及特殊煎煮方法分别录入Excel 2010软件。通过中医传承辅助平台v2.5软件建立数据库,录入Excel 2010中数据,利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软件中“统计报表系统”及“数据分析系统”对病症、病证、配伍、炮制、剂量与煎煮方法等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包括频次统计、组方规律。其中频率的计算方式为:频率=(频次/医案数)×100%。结果:共收集含有麻黄治疗病症的2819则医案,病症种数共计103。其中出现次数大于5次的病症共计37种,2489则医案。超过100则医案的病症共计8种,按从多到少的顺序分别为咳嗽、哮喘、痹证、水肿、荨麻疹、鼻鼽、小儿遗尿、感冒;50-100则之间的病症共10种,按从多到少的顺序分别为胸痹、发热、头痛、哮喘、心悸、喑哑、咳嗽、腰痛、瘙痒、发热;少于50则的病症共19种,分别为眩晕、咽痛、湿疹、嗜睡、癥瘕积聚、黄疸、耳聋、肺胀、面瘫、痤疮、银屑病、水肿、癃闭、血证、无汗、精病、悬饮、腹泻、便秘。在脏腑辨证中,明确记录证型的医案共1678则,统计的21种病症的26个证型按照频次从大到小的顺序分别为:风寒袭/束肺(窍)、寒痰阻/伏肺、心肾阳虚、风寒湿痹/阻、肺热郁结、风水相搏、痰热郁/蕴肺、肾阳不足、心脉痹阻、阳虚寒凝、肺气郁闭、风湿热痹/阻、表寒肺热、脾肾阳虚、肺脾气虚、瘀血阻络、血虚风燥、肺气虚寒、风湿热浸、痰瘀痹阻、风热犯表、湿热郁表、肺经风热、肺气不足、心肾不交、寒湿内盛。在八纲辨证中,有表证556则,里证733则,表里同病446则;寒证949则,热证765则,寒热夹杂265则;实证789则,虚证579则,虚实夹杂318则。麻黄配伍药物以温性药物最多,寒性药物与平性药物次之,再次为热性与凉性药物;甘味药最多,辛味与苦味药次之,酸、咸、涩药味使用较少。麻黄在肺系5种病症多配伍杏仁、生甘草、细辛和桂枝;在心系4种病症多配伍细辛、制附子、桂枝、炙甘草和生黄芪;在经络类4种病症多配伍细辛、制附子和桂枝;在皮外科5种病症多配伍生甘草。麻黄炮制品主要为生麻黄、炙麻黄两种,在统计的2489则医案中,生麻黄使用频次更高,占79.07%。在所有科别中,皮外科使用生麻黄频率最高,儿科使用生麻黄频率最低。内科病症中,脾胃、肾和经络类病症生麻黄使用频率较高,肺系病症中生麻黄使用频率最低。在具体病症中,腹泻、癃闭与面瘫生麻黄使用频率最高,内科的哮喘与肺胀以及儿科的哮喘与咳嗽生麻黄使用频率较低。麻黄的总使用平均剂量为8.56g,在各科病症中,儿科使用麻黄平均剂量最低,为6.15g,内科使用麻黄平均剂量最高,为9.52g;寒证的平均使用剂量高于热证,实证的平均使用剂量高于虚证;生麻黄用量主要集中在6-10g,其次为3-5g,再次为11-15g,剂量范围为0.5-50g。炙麻黄用量主要集中在6-10g,其次为3-5g,剂量范围为1.5-40g。结论:麻黄“轻可去实”用以治疗肺系病症,“通阳散郁”用以治疗胸痹、心悸与皮肤病,“兴阳升阳”用以治疗小儿遗尿、眩晕、嗜睡与泄泻,“提壶揭盖”用以治疗水肿、癃闭、悬饮、便秘与黄疸,“通九窍”用以治疗鼻鼽、暗哑与耳聋,“散寒通络”用以治疗经络病,“散表邪、逐里邪”通治表、里证,“透邪发郁”通治寒、热证,麻黄“兴阳助阳”用于虚证,麻黄对气机的主要作用为“解气郁、兴阳气”,对水液代谢的主要影响为“发汗、利水、化气”。麻黄的主要配伍分别为①配伍茯苓治疗各型水肿,麻黄配伍茯苓可通过利小便与发汗的作用给积聚的水液以出路;②配伍石菖蒲用于各型小儿遗尿,一主攻兴阳化气,一主攻醒神开窍,共奏兴阳化气开窍之功;石菖蒲根部入药,主要入里,麻黄茎部入药,主要走表,二者相配,互引药效至己所不达之处;③寒证多配伍桂枝,其中桂枝既可相须助麻黄解表发汗,又可佐制麻黄过汗,又可凭自身入心经,善走四肢的特性引麻黄达其药力不至之处;④配伍甘草既可调和麻黄峻烈之药性又可辛甘化阳,助其阳性;⑤寒证热证皆可配伍杏仁,杏仁既可平衡麻黄宣发之肺气,调和肺气的宣降,又可凭其润肠通便的特性给邪气以出路,尤善助麻黄除湿热邪气;⑥表里同治配伍附子、细辛,既可作用于肺,又可作用于阳,还可通彻表里,作用于经络。麻黄的炮制、应用剂量与煎煮方法皆取决于临床使用的目的,相同剂量下,生麻黄发汗解表、升阳通阳功效更强,炙麻黄平喘功效更强;使用剂量与煎煮方法则要根据患者的体重、年龄、身体强度、病情严重程度等因素综合进行判断。一般情况下,寒证的使用剂量大于热证,实证的使用剂量大于虚证。减轻麻黄毒副作用的5个途径,分别为:①麻黄配伍酸味、甘味药如五味子、白芍、甘草,寒凉药如生石膏,补气药如人参、熟地黄等药皆可减轻麻黄的峻烈之性,从而达到减轻其毒副作用的效果;②在炮制上,炙麻黄与麻黄绒的发汗作用皆较生麻黄有所减轻,可酌情使用;③在剂量上,可根据患者病情与体质临证取决,没有把握时不轻易使用大剂量;④在煎煮方法上可临证选取去节、先煎去沫的煎煮方法;⑤在服药方法上,可少量多次服药,得汗即止,不汗再服,防止出汗过多而有亡阳之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