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比较基因组学手段分析转录区域核酸组分的特征和演化的分子机制

来源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北京基因组研究所)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assilw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转录区域是基因组中存储遗传信息的主要区域之一,其核酸组分的特征常常表现为碱基含量的不平衡,是基因组学研究中的重要研究方向之一。核酸组分的不均衡的一个重要特征是GC含量由基因的5’端向3’端先升高后降低的梯度分布现象,称为GCgradient。 GC gradient存在于单子叶植物中,但不存在于双子叶植物中,其形成与转录偶联突变有关。在细菌和后生动物中是否存在GC gradient,其形成是否也与转录偶联突变有关,其主要的影响因素有那些,目前尚缺乏系统的研究。在后生动物中大量存在的内含子位于转录区域,其核酸组成特征与编码区不同。后生动物自冷血到温血发生了内含子长度扩增的演化过程。内含子长度扩增的机制、其与GC gradient的关系、其核酸组分在演化中的变化目前仍缺乏系统的研究。在以上的框架下,我们的研究使用了比较基因组学的手段,分析了细菌和后生动物的GC gradient特征和不存在细菌中但在后生动物中普遍存在的内含子的长度扩增趋势及此趋势对转录区域核酸组分的影响,得到的结果如下。使用全基因组霰弹法测定的长双歧杆菌Bifidobacterium longum subsp. longum BBMN68基因组长2265943bp,具有59.95%的GC含量。对BBMN68和其他长双歧杆菌基因组的比较分析显示7株都不具有典型的前导链后随链的碱基不对称,显示了长双歧杆菌在复制过程中的特殊性。我们接下来用滑动窗口的方法分析了长双歧杆菌在起始密码子及附近区域1、2、3位的GC含量(GC1、GC2、GC3)、发现其在基因间区无明显区别。与单子叶植物不同,我们在长双歧杆菌的转录区域未发现典型的GC gradient。在编码区,我们发现了GC3>GC1>GC2的现象;基因间区的GC含量在50%左右。对已经公布基因组序列的另外1640株细菌的GC1、GC2、GC3的分析显示存在三种GC含量特征类型:转录单元内GC1>GC2>GC3,基因间区GC含量在10%~40%;转录单元内GC1>GC3>GC2,基因间区GC含量在30%~55%;转录单元内GC3>GC1>GC2,基因间区GC含量在40%~75%。我们还发现GC1,GC2, GC3的变异系数在基因间区的GC含量小于40%时,与GC含量呈现负相关;而在基因间区的GC含量大于50%后,则由负相关变为正相关。在后生动物中,我们继续进行GC gradient的研究,在温血脊椎动物中也含有类似单子叶植物的GC gradient,与前人结论一致,即GC gradient出现于温血脊椎动物和冷血脊椎动物的过渡阶段。在人睾丸中高表达的基因倾向于存在更显著的GC gradient。在5’UTR中存在intron (UTR5I)的基因,其UTR5I的总长度越短,GC gradient的趋势越显著。5’UTR更长的基因具有更弱的GC gradient特征。起始密码子向3’方向下游的外显子内跳动,会移动CDS区域中的内含子进入5’UTR而迅速增加5’UTR长度,因此这种突变会导致GC gradient减弱。进一步分析发现含有UTR5I的基因在始密码子下游,ATG密码子出现频率较高,使得起始密码子在突变压力下可以向3’方向移动。由于具有不同的5’UTR结构的isoform可能具有不同的GC gradient,我们研究了使用不同起始密码子的全长isoform。根据isoform产生的机制将其分为两类:AS型(使用邻近或相同的启动子,并由于可变剪切(alternative splicing, AS)产生不同的isoform)和AP型(使用位置相差较远的启动子,并由于使用不同启动子(alternative promoter, AP)转录不同的isoform)。我们发现AP型基因倾向于比AS型长,并具有更明显的GC gradient特征。AP型基因的内含子倾向于使得其isoform的hnRNA长度差异更大,且这些内含子行使表达调控功能。Slide Window Ka/Ks值显示一般AP型isoform共有的exon承受比N端区域更高的选择压力。我们在后生动物中进一步研究发现,5’UTR内含子在数量和长度上均呈现从低等到高等的增加趋势,且内含子长度增加主要是由其中的重复序列引发的。在基因组的演化史中,DNA、LTR、LINE先发生了扩增,导致了内含子的长度增加,之后SINE发生了扩增,进一步提高了内含子的长度和GC含量。在脊椎动物中,内含子作为转录区域的主要组成部分,其GC含量的演化引起了转录区域核酸组成的变化。由于在生殖细胞中转录偶联的突变和转座子扩增是可以遗传的且均依赖转录,因此生殖细胞中的转录过程在基因的演化过程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其他文献
针对顶板破碎围岩巷道成型难,容易出现顶板镂空、离层及下沉等问题,对运输巷进行钻孔窥视,实测基本顶全破碎,顶板松动圈范围约5.0m;巷道变形破坏的主要因素为巷道围岩强度低、顶板破碎岩体范围大及不合理巷道支护参数;为改善巷道围岩结构,拟采用"锚护喷注"一体化支护技术,即超前注浆、巷道喷浆、加长锚索和滞后注浆相结合的围岩加固技术;通过数值模拟进行支护校验,结果表明改进后的支护方案,其巷道塑性区范围和变形
几何课程在初中数学课程中占据很重要的位置,对数学思维的培养与发展有着无可替代的作用,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思维水平,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但如何提高学生思维能力,如何提高几何教学的有效性,仍然是教育领域重点关注的问题。因此学生的几何学习得怎么样及课程改革后初中学生几何思维水平处于什么样的层次很值得我们进行调查研究。在关于学生几何思维水平和几何教学的研究之中,Van Hiele夫妇的几何学习理论是
生成性学习是学习者主动参与的学习,通过主动建构知识,实现对事物意义的生成,是“通过个人消化的学习”。数学生成性学习是生成性学习理念在数学学科上的具体应用,高中数学生成性学习强调高中生自主建立数学知识间的关联,生成对数学知识内在逻辑意义的理解,并进一步发散性地创生,对高中生数学高阶思维的发展及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有重要意义。本文从生成性学习这一概念出发,结合学生数学学习心理和高中数学学科特点,界定数学
在我国实施新的一轮课程改革之后,我国初中数学教材中的“阅读材料”的数量明显较改革之前增加了。这些阅读材料内容丰富,蕴藏着重要的教育价值,为数学教材注入了新的生机。所以,研究这些“阅读材料”很有必要且具有意义。为了提高一线的数学教师在数学教学中以及学生数学学习中对这些“阅读材料”的有效运用,本研究以苏科版初中数学教材为例,研究初中数学教材中的“阅读材料”。首先,在以往有关“阅读材料”理论基础之上,对
教学的定义是以课程内容为中介的师生双方教与学的共同活动,所以在教师的教以及学生的学这两个方面,都应该借鉴参考一些先进理论,将理论结合实践,从而达到让教学活动更加富有科学性的效果。高中数学中最为重要的章节就包括圆锥曲线这部分内容,该内容是将代数和几何进行结合,突出用代数的方法去解决几何问题。这样一来,对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逻辑推理能力、数学运算能力以及抽象能力的培养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笔者根据圆锥
教育公平问题日渐成为社会关注的重点和焦点,而男女教育机会平等作为教育机会平等的内容之一,也得到社会的广泛重视。中小学是学生构架性别观念的主要时期,教科书作为学生接触最多的文化媒介,它在学生性别角色社会化进程中起着不能不注意的隐蔽教化作用,对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有着极大的影响。我国许多研究专家从性别角度来探究教科书中的性别差异,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是这些研究较偏向于对文科类教科书的研究,对理科类教科书
学位
世界各国数学课程改革中都在关注数学建模,作为数学教师,我们有必要了解学生的数学建模能力现状及其影响因素,国内外皆有学者指出元认知是影响数学建模能力的重要因素之一。本研究通过实证研究的方式,探讨数学元认知与数学建模能力的关系,检验数学元认知是否能够影响数学建模能力的发展。本文主要进行了以下研究:通过文献综述梳理了相关的理论研究,界定数学元认知与数学建模能力的概念。编制数学元认知调查问卷和数学建模能力
函数是贯穿高中数学课程的主线,对数函数作为基本函数之一,是高中数学的重难点,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两方面都有一定的难度。杜宾斯基的APOS理论不仅指出了学生的学习过程是建构的,而且还表明了建构的层次,并为数学教师如何进行数学教学提供了一种具体的教学策略。因此,进行基于APOS理论的对数函数的教学设计,可以丰富对数函数的教学研究;有利于对数函数方面的教学;通过教学设计的实施可以检验APOS理论对
平面设计是设计师通过对文字、图形、色彩、版式的重新定义,让其具有新的意义。设计师透过这种方式,传达出想要传达的讯息,具有很强的个人色彩。在平面设计领域中,字体不仅是信息传达的重要媒介,也是视觉传达的重要因素之一。文字是人们在生活中传达信息的媒介,而字体设计也是平面设计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本文主要探讨了平面设计中字体设计的原则及字体设计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