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口服给药是许多疾病的主要给药途径,许多有前景的难溶性药物因为其脂溶性原因而导致其口服生物利用度低、个体间吸收差异大,给药剂量难以控制。为了提高药物的溶解度和溶出度,采用了各种增溶方法,包括加入增溶剂或润湿剂、采用固体分散技术、水溶性载体,聚合物等。在液体制剂的发展过程中,表面活性剂的使用在其中起到了主导作用,例如脂质体,脂肪乳等剂型都涉及表面活性剂的使用。其中自乳化释药系统能够很大程度上提高脂溶性药物的生物利用度,这引起了人们的很大关注。
自乳化释药系统是由药物,油相,表面活性剂(有时包括助表面活性剂)组成。这一给药系统最主要的特征就是在体温条件下,遇体液后可在胃肠道蠕动的促使下自发形成粒径100nm~500nm的水包油型乳剂。药物存在于这些细小的油滴中,快速分布于整个胃肠道中,减少了由于药物与胃肠壁的直接接触而引起的刺激[3]。药物在油/水两相之间分配,依靠细小油滴的巨大比表面积大大提高了水不溶性药物的溶出,提高了药物的生物利用度。当亲水性表面活性剂含量较高,就能在轻微搅动下自发形成自乳化给药系统(self-emusifying drug delivery system,SEDDS),该体系的粒径在100nm~500nm,透明且各向同性,形成时所需能量一般较低,可以靠机体自然的生理活动来实现。
为了更好的研究自乳化释药系统,本文以青蒿素为模型药物,采用伪三元相图对组分进行了筛选。最终选定了油酸乙酯/吐温-85/无水乙醇/作为自乳化制剂的基本配方,制备了青蒿素自乳化制剂并对其性质进行了考察。青蒿素(Artemisinin)又名黄蒿素,是我国药学工作者1971年从菊科植物黄花蒿叶中提取分离到的一种具有过氧桥的倍半萜内酯类化合物。是继氯喹、乙氨嘧啶、伯喹和磺胺后又一个很好的抗疟特效药[12]。
本文采用HPLC法对口服青蒿素原料药及青蒿素自乳化制剂进行动物体内药物动力学和生物利用度的研究。青蒿素原料药和青蒿素自乳化制剂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42.66μg·h/mL和12.45μg·h/mL,平均滞留时间MRT分别为:4.750 h和4.628 h。
通过研究青蒿素自乳化体系的热力学函数的变化规律,探讨了不同碳链长度的醇在不同温度下对青蒿素自乳化体系的形成和稳定性的影响。由表面活性剂吐温-85、助表面活性剂醇类、油相油酸乙酯和药物青蒿素组成的青蒿素自乳化体系,通过加水破坏自乳化溶液,再到加醇恢复的数次重复操作,得到n8/n5和nw/ns相关直线,根据乙醇、正丁醇、正戊醇、正庚醇从油相转移自乳化液体液滴界面的标准自由能△G90→i,并对公式进行讨论。得出随着温度的升高和碳链长度的增加青蒿素自乳化体系的热力学参数相应发生变化。在一定温度范围内,温度的升高和醇碳链中碳原子数的增加均有利于青蒿素自乳化体系的形成和稳定[7]。综上情况青蒿素自乳化制剂达到了提高生物利用度的目的,为青蒿素开发利用开拓新的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