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是文化主体,又是文化的对象;同时,人也是教育的主体,又是教育的对象。学生作为教育活动的主体在当前教育界已经是毋庸置疑的共识。学生作为教育活动的主体最大的体现就在于教育中关注学生主体性的培养和发展。同时,教育的最本质的精神在于教育对人的生命、意义、体验、创造的关怀。而教育要体现对人生命、意义的关怀,缺少了教育在文化上的功能是不可能的。因此,教育应该重视它的文化功能对学生主体性的塑造和培养,从而使学生的主体性也能在教育文化中得到培育和发展。教育文化活动关注学生主体性的培育和发展,落实到教育活动最具体的单位,就是在课堂文化活动中重视学生主体性的培育和发展。本论文就是基于课堂文化活动中的学生主体性的培育和发展这一问题,在理论上对其作了初步探讨。学生作为课堂教学活动的主体,这只是学生主体性发挥的外在行为表现,指导、操控学生主体性行为的内在心理机制是学生主体的人格自我。因此,课堂中学生主体性的培育和发展应该深入到主体的人格自我层面进行,而对于人的人格自我这种精神层面的塑造和培养,只有通过文化的作用才能完成,因此,课堂中学生主体的人格自我层面的塑造与培养任务就责无旁贷地落在了课堂文化头上。个体的人格自我只有通过与文化的交流互动才能达成自身的完善与发展,随之,课堂中学生的主体性也才能在课堂文化活动中得到发展与完善。后现代是重新发现自我的时代。自我理论是所有文化的核心,文化是一个社会或一个人的自我解释,任何文化都提供一种对人的自我说明。后现代对自我的重新发现和对文化的重新解释,为我们当今教育中课堂文化活动的构建及学生主体性的培育和完善有很大的启示作用。因此,课堂中要培育和完善学生的主体性首先应该承认学生主体的精神世界的存在,因为这正是文化和主体的人格自我所活动的共在领域,是培育和完善学生主体的人格自我及主体性的主要活动场所;其次,课堂文化的生成及其中主体性的培育需要主体的人格自我的参与,只有人格自我的参与,课堂文化的生成及主体性的培育才有发生的可能;最后,课堂中的文化活动应该以学生主体的人格自我为核心,这样,主体的人格自我、主体性才能在课堂文化的学习、整合过程中得到培育和发展。课堂文化活动过程中,只有学生主体的人格自我参与其中,课堂文化才是真正体现学生主体性的文化,学生的主体性也才能在课堂文化中得到发展和完善。文化与人的精神层面本身就是人们难以达成共识的事物,再加上研究者个人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