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北京市人口老龄化程度较高,据全国老龄委员会(2006年)的统计,北京市老龄化程度远远高于全国平均值[1],位于全国前列。老年人口数量巨大,老龄化发展趋势迅猛,而且人口老龄化与高龄化同步增长。老年人口呈现基数大、增长快、高龄化、空巢化等特征。截至2011年底,全市60岁及以上户籍老年人口247.9万,占户籍总人口的19.4%。预计到2030年全市常住人口将超过500万,约占总人口的30%[2]。随着经济发展、社会进步、观念变革和生活方式的改变等,传统的家庭养老功能正在逐渐弱化。特别是人口老龄化、高龄化的加剧,失能、半失能老年人的数量持续增长,照料和护理问题日益突出,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已不能满足当今日益增长的多元化的养老需求。机构养老作为社会养老服务体系中的一部分,逐渐凸显了重要作用。养老机构作为机构养老服务的载体,是为老年人提供生活照料、老年护理等服务的机构养老场所[3]。如何科学规划布局、实现养老机构标准化建设,并有效利用养老设施资源,显得尤为重要。【目的】通过调查北京市登记注册并正常运营的349所养老机构的机构性质与数量、床位数量、人力资源、是否收住失能老人和辅助器具配备等情况,分析存在的问题,为制定养老服务政策和养老设施建设规划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普查的方法,对北京市登记注册并正常运营的349所养老机构进行问卷调查。北京社会管理职业学院与北京市民政局统一设计《2012年北京市养老机构现状调查问卷》,经由北京市民政局和各区、县民政局发放到所辖的各养老机构,由机构负责人自行填写。问卷调查内容包括主办单位、所在地位置、管理人员和护理人员的数量、年龄和学历、床位数、收住失能老人数、辅助器具配备、对辅助器具认知情况等。利用Epidata3.1软件建立数据库,使用SPSS13.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采用描述性统计分析方法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本次调查发放了349份问卷,收回有效问卷349份,共调查了349所养老机构。其中,政府办养老机构138所,占机构总数的39.5%,社会办养老机构211所,占机构总数的60.5%;收住失能老人的养老机构244所,占机构总数的70%,不收住失能老人的养老机构105所,占机构总数的30%;北京市万名老人拥有的护理人员数为19;入住养老机构的百名老人拥有的护理人员数为15;北京市养老机构护理人员平均年龄为43.9±7.8岁,在4739名从业的养老机构护理人员中,本科及以上只占1.2%,大专占5.5%,高中/中专/职高学历占26.8%,初中及以下学历占66.5%;北京市养老机构百名老人拥有床位数为3,入住率为48.5%,辅助器具配置低且因主办性质和功能类型不同而不均衡。主要为社会办养老机构配置好于政府办养老机构,收住失能老人的养老机构配置好于不收住失能老人的养老机构。【结论】调查发现,北京市养老机构初步形成了全市养老服务工作基本格局,养老机构数量已达到一定规模,并呈现出投资主体多元化的趋势,但多元化程度仍需进一步加强,养老机构和床位总量不足,且入住率低,养老机构人力资源现状不容乐观,养老机构设施水平参差不齐,辅助器具配置率普遍极低且呈现不均衡特点。对此提出如下对策和建议:(1)明确政府职能定位,鼓励多元化投资方式举办养老机构。(2)合理规划养老机构空间布局,保障养老资源有效配置。(3)优化养老机构类型结构,满足多元化的养老需求。(4)加强养老服务队伍建设,提高养老服务水平。(5)推进养老机构标准化建设,提高养老设施的保障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