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对“烟蚜茧蜂”对气味和颜色的趋性、“烟蚜茧蜂”繁殖散放技术、成蜂运输方法和大田散放对烟蚜的防治效果等进行了研究,并较为详尽地阐述了人工繁殖“烟蚜茧蜂”的操作规程,其主要结论如下:1.“烟蚜茧蜂”成蜂对不同气味的趋性差异显著,对蜂蜜、酸醋和蔗糖气味较敏感,具有较强的趋性;而对烟叶汁、烟蚜活体和烟蚜体液的敏感性较差;烟蚜茧蜂成蜂对绿色和黄色的趋性较强。2.在较低的起始蚜量5头/株条件下,按蜂蚜比1:1放蜂,采用少量多次(3次以上)的放蜂方式,可有效地控制烟蚜的增长速度和绝对蚜量。蚜量在30头/株时,按不同的蜂蚜比1:5,1:10,1:15,1:20一次性释放“烟蚜茧蜂”对烟蚜进行防治。各处理对烟蚜种群数量的增长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而不同蜂蚜比处理对烟蚜的抑制作用不同。蜂蚜比为1:5和1:10的处理对烟蚜的相对防效显著高于1:15和1:20的防效,放蜂后20天蜂蚜比为1:5时,对烟蚜的相对防效达93.2%。3.在晴天的上午10:00时到下午18:00时之间运送成蜂,将蓄蜂袋放置在烟株中下部叶下或在蓄蜂袋内装入烟叶、青草,并避免阳光直射、保持通风可使烟蚜茧蜂保持较高的成活率。4.采用散放“烟蚜茧蜂”并配合施用高效低毒农药的防治技术,能有效控制烤烟大田生长期烟蚜的危害,能较长时期的将烟蚜控制在30头/株以下。5.阐述了“烟蚜茧蜂”人工繁殖的基本操作、大棚温室一代快速繁殖技术、大棚温室二代繁殖技术、田间简易小棚繁殖技术的操作规程,以及烟蚜茧蜂的收集、散放时间、散放量、散放次数等技术。6.通过对大面积放蜂田和常规农药防治田的防治蚜虫效果调查表明,在放蜂后,放峰田单株蚜量的增长速度明显低于CK(不施药田),单株僵蚜量与单株蚜量存在跟随效应,而常规农药防治田在调查期间出现了2次高峰。从相对防效上看,常规施药田用药后10d调查,防效效果明显,但其后防效效果下降;而放蜂田在放蜂后到烟株封顶前,防效效果呈逐步升高的趋势,施药次数比常规施药田减少了1.22次,用药量减少了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