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货币反替代是指一国居民在本币坚挺且存在升值趋势下,普遍看好本币的币值或在本币货币资产收益率明显高于外币货币资产收益率时,改变原来对外币的偏好,进而抛售外币并增持本币的行为和现象。货币反替代是开放经济下的一种货币性扰动,是开放经济中经济人追逐收益最大化和交易便利性而进行选择的结果。近年来,“货币反替代”现象逐渐引起学者们的极大关注,本文以此为选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文通过对“货币需求的资产组合理论”模型的拓展,采用Johansen的协整方法检验本币需求与本外币货币资产收益率差、本币货币资产与本币非货币资产收益率差、制度变量、汇率及规模变量之间的协整关系,建立中国货币反替代模型。研究表明:中国货币反替代的现象的确存在。在中国经济发展过程中,国力的壮大、人民币坚挺且存在升值趋势,本国居民普遍看好本币的币值,增持本币资产减持外币资产,从而出现货币反替代行为和现象;本外币货币资产的收益率之差、本币非货币资产与外币货币资产的收益率之差、经济发展水平及人民币汇率变动都与货币反替代呈正相关关系,制度变量与货币反替代呈负向相关关系。
在实证分析的基础上,本文最后提出开放进程中中国对待货币反替代的政策建议,包括:维持一个合理的人民币真实收益率,构建有效合理的货币政策调控机制,改革现行的外汇管理体制与现行的结售汇制,加强对资本流动的监督,注重财政政策和产业政策的配合,循序渐进地开放资本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