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通过中医文献学与方药统计学相结合的方式,探讨消渴治疗中对食物及保健药物的认识和应用规律。第一部分运用中医文献学的方法,收集古今相关文献,系统的分析了各朝代消渴的病因病机及治法,并对消渴的分型标准进行了归纳整理。之后从中医和现代医学两方面对于消渴的饮食疗法发展简史、调护原则等进行了系统的总结。第二部分运用统计学的方法,收集从汉代到清代的105本古籍,将涉及的消渴方剂分唐宋、金元、明代和清代四个数据库分别录入。首先对所选方剂中所出现的日常食物、药食兼用、保健药物和其他药物出现的频次及高频药物进行统计;其次对涉及的食物进行四性和归经的统计;最后对保健药物的四性、归经及功效分类也分别进行整理分析。日常食物在四个时期都占一定比例,特别是金元和明代,占总药物种类的23%;药食兼用的涉及种类和出现频次相比于同时期的日常食物要略高一点。这为饮食治疗消渴提供了理论依据,说明其是切实可行的。通过整理所得的高频物品茯苓、甘草、葛根、山药等很多也已被现代医学证明对于治疗消渴具有显著疗效,可直接应用于消渴的饮食治疗。治疗消渴的食物多为平性、归脾胃经。说明在消渴食疗需要“调”,宜用偏性不明显之品。方剂中的食物亦应本着脾胃为本,食以护之的原则,多选择健脾养胃的食物。用于消渴的保健药物四性排名为:寒>温>平,热性和凉性药物基本没有。在归经分析中归肾经、脾经和胃经者最多。这说明消渴的药物治疗应以补肾为主,兼顾脾胃。并且在保健药物功效分类中补虚药、清热药、利水渗湿药出现的频次最高。其中补虚类药物中补气药、补血药、补阳药和补阴药基本相当;利水渗湿类中主要为利水消肿药;具有滋阴功效的麦门冬出现频率之高也显示了消渴治疗中清热和滋阴并重。这些说明消渴的证型以虚证为主;以益气养血、补益脾肾、健脾益气、疏肝理气、滋阴养血、补肾填精等为主要治法;消渴治疗的基本原则为补气、养阴、清热;方剂高频保健药物为:麦门冬、人参和知母。食物在方剂中的使用方式也有很多形式,当然有很多方剂本身就是纯食物方剂,对于方剂中是食物和药物并存的,两者的结合方式有很多:将食物和药物共同组方,同入汤剂或作丸、散服用;以食物对药物预处理;以食物汤汁煎煮其它药物;食物送服其它药物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