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结肠癌是常见的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手术虽被认为是结肠癌的首选治疗方法,但对于确诊时已发生远处转移或者局部晚期无法切除的病人,为延长其生存,全身化疗是一种重要的治疗手段,并且循证医学证据表明,术后辅助及术前新辅助化疗,在提高患者的长期生存及切除率上有重要作用。雷替曲塞的结构中含有谷氨酸残基,故它需要在还原型叶酸甲氨蝶呤细胞膜载体(RFC)的主动载运下进入到细胞中,然后在叶酸基聚谷氨酸合成酶(FPGS)的催化作用下发生聚谷氨酸化,作用于胸苷酸合成酶的叶酸结合位点,影响DNA的合成进而发挥抗肿瘤的作用。它是一种新型的具有细胞毒性的抗肿瘤药物,最初是由Zeneca公司研制开发的,于1996年在英国上市。临床上主要应用于晚期结肠癌、直肠癌、乳腺癌等实体肿瘤的的治疗,疗效较好。此外该药具有与氟尿嘧啶相似的抗肿瘤效果,但是它的半衰期长达198小时,用药过程仅需15分钟,给病人带来方便,大大减轻持续静点给病人造成的痛苦,不良反应少。5-氟尿嘧啶(5-Fu)是胸苷酸合成酶抑制剂中最早应用于临床的抗肿瘤药物,也是结肠癌患者化疗的基础用药。它进入机体后经过一系列过程转化为2-脱氧-5单磷酸,并作用于胸苷酸合成酶上相应的结合位点,通过影响细胞DNA的生物合成,导致细胞损伤和死亡,产生对抗肿瘤的作用。但是5-氟尿嘧啶半衰期短,为5-10分钟,在临床上使用时需要持续静点,患者耐受性差,长期应用易产生耐药性,并且大剂量使用毒副作用大。如果两种化疗药物联合使用,所得的疗效为单独使用这两种药物的疗效之和,则为相加作用;如果所得的疗效大于单独使用这两种药物的疗效之和,则称之为协同作用。而拮抗作用是指它们所得疗效小于单独使用其中任何一种药物的疗效。5-氟尿嘧啶和雷替曲塞分别通过不同的途径作用于胸苷酸合成酶的不同结合位点,两药的作用机制不完全相同,故两药联合应用对结肠癌细胞可能会产生相加或者协同的抑制作用。目前国内外有关雷替曲塞联合5-氟尿嘧啶用于结肠癌的文献报道较少,对于两药联合应用在结肠癌治疗的研究尚不充分。实验目的:本文旨在研究雷替曲塞、雷替曲塞联合5-氟尿嘧啶对人结肠癌细胞株HCT-8、SW480的抑制作用,为雷替曲塞联合5-氟尿嘧啶用于结肠癌的治疗提供理论依据和实验基础。实验方法:1.实验分为雷替曲塞组、5-氟尿嘧啶组、雷替曲塞联合5-氟尿嘧啶同时给药组、雷替曲塞序贯5-氟尿嘧啶组、5-氟尿嘧啶序贯雷替曲塞组、对照组。2.不同浓度梯度的雷替曲塞、5-氟尿嘧啶、雷替曲塞联合5-氟尿嘧啶分别作用于HCT-8细胞、SW480细胞,显微镜下观察各组细胞的生长状态,用MTT方法检测其对结肠癌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3.用PI单染法检测雷替曲塞对HCT-8细胞、SW480细胞周期分布的影响。4.用平板克隆形成实验检测雷替曲塞联合5-氟尿嘧啶对HCT-8细胞生长的抑制作用。实验结果:1.用药后各组细胞显微镜下的生长状态:(1)雷替曲塞组细胞体积变大,折光度差,数量无明显增多,生长状态欠佳;(2)5-氟尿嘧啶组细胞体积变小,折光度差,数量未增多,部分细胞生长状态较差;(3)雷替曲塞与5-氟尿嘧啶同时给药或者雷替曲塞序贯5-氟尿嘧啶给药组细胞体积明显变小,折光度差,数量有所减少,生长显著较差;(4)对照组细胞体积大,折光度强,数量明显增多,生长状态良好。雷替曲塞对细胞的抑制作用随时间的延长和浓度的增加而增强。2.雷替曲塞与5-氟尿嘧啶同时给药或者雷替曲塞序贯5-氟尿嘧啶给药组的肿瘤抑制率高于单独给药组和5-氟尿嘧啶序贯雷替曲塞给药组。3. HCT-8、SW480细胞经过雷替曲塞处理后出现细胞周期阻滞现象,主要阻滞在G1期和S期。4. HCT-8细胞经过雷替曲塞、雷替曲塞联合5-氟尿嘧啶处理后,克隆数为雷替曲塞联合5-氟尿嘧啶同时给药组、雷替曲塞序贯5-氟尿嘧啶给药组<雷替曲塞组<5-氟尿嘧啶序贯雷替曲塞组。雷替曲塞序贯5-氟尿嘧啶组或同时给药组克隆数少,约50%左右。5-氟尿嘧啶序贯雷替曲塞组克隆数较多,约100%。实验结论:1.雷替曲塞能抑制HCT-8、SW480细胞的生长。2.雷替曲塞对HCT-8、SW480细胞的抑制作用呈现时间-剂量依赖性。3.对于HCT-8、SW480细胞,雷替曲塞与5-氟尿嘧啶同时给药或者雷替曲塞序贯5-Fu给药组可产生相加或者协同效应;5-氟尿嘧啶序贯雷替曲塞可产生拮抗作用。4.雷替曲塞将HCT-8、SW480人结肠癌细胞阻滞在G1期和S期。5.平板克隆形成实验中,雷替曲塞与5-氟尿嘧啶同时给药或者雷替曲塞序贯5-Fu给药对结肠癌细胞的抑制作用强;5-氟尿嘧啶序贯雷替曲塞对结肠癌细胞的抑制作用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