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等职业学校由过去的以解决就业问题为宗旨转化为以培养创业人才为目标,才能应对现实的挑战。各个学派对创业的涵义说法不一。创业的本质是创新,本文的创新是一个价值系统:精神价值与物质价值统一,教育价值与经济价值融合。创业就是把创新发展为创效,创造新的社会价值,是一种具有风险性的创新活动。创业人才是具备创业基本素质,能够创造新的就业岗位和职业效益的人才。1989年11月底在北京召开的“面向21世纪教育”国际研讨会提出“创业教育”概念,并将其作为教育改革和研究的项目后,我国开始培养创业人才。高等职业学校培养创业人才,在社会环境、高职院校、高职学生三个方面具备有利条件。怎样培养创业人才?首先,要在交往和对话中发展学生的个人主体性。创业是一种个人主体性行为,学生的个人主体性主要表现为对教材、教师、同学及自我关系中的自主性。我国过去的职业学校仿照工业生产方式,把学生制造成“标准件”,导致个人主体性缺失,这种缺失在师生关系上、教材上、学生上表现出来。只有通过平等的师生交往,在与文本的对话中建构自己内在的生长机制,才能养成个人主体性,具备创业人才必备的素质。其次,要在科技与人文整合中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创业既要进行抽象思维、分析思维、聚合思维;又要有形象思维、直觉思维、发散思维和灵感,后者属于人的精神世界中的非理性因素,需要通过人文教育来培养。产品的人文化、创业的人文化、创业的综合性和道德性都要求创业人才的培养注重人文教育。过去的高等职业学校课程结构和教学模式存在重科技、轻人文的偏向,从根本上讲,科技工作应有人文精神,科技教育是人类独有的文化活动,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必须实现科技教育与人文教育的整合。再次,要在实践性教学活动中发展学生的创业实践能力。树立综合职业能力观,将其就业目标发展为创业导向,杜绝过去以行为主义心理学为基础的“能力观”对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压抑现象。一方面,立足于现有的实践教学基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智力技能;另一方面,以商业化为理念,开展创业实践活动,包括虚拟创业、依托孵化器创业和自主创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