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随着以学生为中心的主题教学模式的出现和推广,众多一线教师与教学研究者开始将研究重点转向教师课堂话语研究。众所周知,教师话语不仅是教师传递语言信息、组织课堂教学和执行教学计划的重要工具,而且是语言学习者获得目的语输入的主要来源,因而其在外语课堂教学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著名学者Hakansson(1986)认为教师话语的数量和质量直接影响甚至决定着课堂教学的成败。然而,我国的相关研究直到上世纪90年代末才出现,并多以对西方研究的综述为主,对英语课堂教师话语特征,尤其是中青年教师课堂话语特征的实证研究鲜有见到。鉴于此,对中国语境下中青年英语教师课堂话语特征进行实证研究很有必要。本文以语言教学理论、Krashen的可理解性语言输入假说和Swain的可理解性语言输出假说为理论依托,随机选取西安工程大学的六位年龄介于25-45岁之间的中青年英语教师及她们所任教的六个班级共256名非英语专业学生作为研究对象,通过课堂观察和录音收集研究语料,并将语料转录成文本,通过对师生分别进行问卷调查和访谈调查等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研究方法,重点分析了大学英语中青年教师的课堂话语在课堂话语结构,教师课堂提问,教师反馈以及教师话语量这四个方面的特征。研究结果显示:1)课堂话语结构以IFR结构为主,同时兼具有小于三话步回合和大于三话步回合的会话结构。2)教师提问的展示性问题远远多于参考性问题;提问平均等待时间为2.2秒。3)教师课堂反馈多为积极性反馈,其中“重复+表扬”的反馈方式最常见;课堂纠错方式以“直接改正”为主。4)教师话语量远大于学生话语量,教师的汉语使用量略高于英语。